凌晨两点,城市已经断电,只有零星的路灯发着疲惫的光。静悄悄的停车场里,一辆车斜斜地停着,溜背屁股映了半格月色。它不是路上烂大街的H6、也不是丰田家族的刻板脸——只是那种你会多看一眼,却很难叫出名字的车。别克昂扬,在夜风中照例沉默。铁皮下最后一批“昂扬”还没开出厂门,这款只有两年“青春”的SUV,就已悄然停产。很多人甚至还没坐上它,它就下场了。事后复盘,总免不了有些悔惜——也有人只是一笑:车市没有怜悯,只有冷数据和盈亏表。
如果你作为当事人,有没有想过:假如你在那一刻买下了它,现在你是什么心情?这也是车圈悬念题的一种。买一台刚上新就“下线”的车,究竟是什么滋味?
回顾整个事件,跟解剖现场证物一样讲究“链条闭合”。昂扬于2022年9月上市,这是上汽通用别克在SUV领域押下的新筹码。主打年轻化、运动化、溜背造型、分体大灯,力图和以往沉稳风格的自家SUV划清界限。按照厂商的剧本,这是一场打破陈规、向年轻人“要市场”的尝试。问题是,现实没怎么给台阶。
证据一:市场定位错位。紧凑型SUV是国内最拥挤的赛道,仿佛每家车企都要来蹚一回泥。你看比亚迪宋Pro DM-i,随便动手就拉出混动大军,性价比高赶走了不少打酱油的合资小弟。哈弗H6、长安CS75也早开了挂,稳居榜单。至于合资品牌,本田CR-V、大众途岳舔着自己的口碑,哪怕造型平平,依旧销量不掉。昂扬挤在越来越窄的缝隙里,试图靠溜背和分体大灯俘获“年轻心”,但现实总把人拽回账本——既没自主便宜,又无合资根基。多少设计和青春叙事,最后给卡在落地价和保值率上。
证据二:品牌短板。说句江湖实话,别克在轿车领域是有话语权的。有几个年轻人买人生第一辆车,不是绕着英朗和君威转一圈?但SUV,就是另一个江湖。要么是本田丰田挂帅的“耐用信仰流”,要么是自主品牌里的“功能堆料帝”,别克SUV,往往是被记住却没被想起。历史车主画像、二手车残值率——这些冷冰冰的数字,都成了“贵而不精”的注脚。
证据三:营销硬伤。新车上市这两年,如果你不是专业关注,恐怕都未必能完整“解锁”昂扬的故事。品牌厂动用的推广似乎总差半口气,既没举高打低的爆点,也没能成功和“Z世代”对上暗号。结果是路人看不明白,潜在消费者找不到共鸣——这种“卡壳”比设计本身更让车企头疼。
证据四:销量直接说话。2022年12月,昂扬卖到了1863辆的新高,随后直接断崖。市场就像法医现场,一台车销量持续低迷,不用高深分析,厂方自然就要“择期手术”。所谓热血理想,放进财报,全靠利润和成本掂量。
现实里,昂扬的体验如何?如果你和车主聊聊,会得到比评论区更鲜活的答案——好与坏并存,正如每辆车的“用户画像”:
优点一针见血。外观的确够个性(虽然不像炸街专用,溜背没谁拦你),动力参数亮眼(1.5T能榨出184马力,有几分小钢炮的自信),后排空间舒展,智能车机勉强跟得上潮流。偶尔有人大半夜被静音语音唤醒——算是意外彩蛋。
但缺点也藏不住。比如外观小众,审美分裂——媳妇觉得时髦,丈母娘当怪兽。内饰放到手上一捏,硬塑料不给体面。溜背风格牺牲了空间——后排高个子抬头就顶。定价偏乐观,配置不惊艳,小毛病有不少。高速上风噪、胎噪,不如说是厂家的清醒闹铃。总之,买它的,多半是看中设计、愿意“押注新鲜”,但买完又时常自嘲命不太好。
其实别克昂扬的停产,不是个性错了,是真实太难。市场残酷——产品、品牌、价格、口碑,都像法医手里的证据袋,缺一不可。打年轻人牌,不会营销、没品牌锚点,最后开出的不是新路,而是回收站。最爱它的人,开着去追星,最早遗忘它的,却是市场。
但这台车的故事,未必只有遗憾。试想:如果厂家极致内卷价格或者再耐心打磨一年,会不会有另一种结局?亦或是我们看似“理性”的车市,其实也给不出百分百正确的选择题?
说到底,每一款停产车型,背后都有自己的活法,有的输在短跑,有的输在漫长的长跑。别克昂扬只是较早交了卷而已。当然,如果你曾经拥有过,它依然是那段时间里车水马龙的另类。有时市场不需要眼泪,倒是需要更多点幽默感——比如我听过有车主自嘲:“买了辆停产的小众车,是不是该收藏当传家宝?”
问题抛给你:在如今卷到飞起的SUV市场,你还会用高于心理价位买一款注定停产的设计型产品吗?还是说,选车就像相亲——面子最重要,还是里子最重要?你怎么看,欢迎来说说你的“最后一票”。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