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上开车还能自动充电?法国刚干成的这事,可能要彻底改写我们开车的方式!
10月22日,法国万喜公司官网发了条公报,新华社很快转发了这个消息:巴黎附近的A10高速上,一辆电动重卡居然实现了“边开边充”!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噱头,是实打实的道路实测。
公路底下埋线圈 开车堪比“插着电跑”?
这事说起来特简单,就是在1.5公里长的高速路面下,埋了900个铜线圈。这些线圈连着电网,能发出电磁场,就像一个个隐形的插座。
车上装个接收器,开过去的时候就能“抓”到这些电磁场,直接转换成电能充进电池里。根据万喜公司的实测数据,这玩意儿瞬间能输出300千瓦的功率,平均也有200千瓦,重型货车每开1公里,电池里就多1公里的续航。
换句话说,只要开在这种路上,车就相当于一直插着电跑,理论上根本不用停下车充电。对跑长途的货车司机来说,这简直是戳中了痛点——谁没见过高速服务区里,一排货车排队等充电的场景?
不只是法国 国内外早就卷起来了?
别以为这是法国独一份的黑科技,其实国内外早就悄悄布局了。
据汽车魔2025年10月20日的报道,中国企业青岛鲁渝能源搞出了大电流无线快充技术,已经在工厂里用了,充电效率能到90%-95%。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也在2025年实现了100千瓦无线充电的突破,比亚迪、华为更是研发出了500kW级的无线充电系统。
欧洲那边动作更早,德国卡尔斯鲁厄有条700米的测试轨道,早就给公交车搞动态充电了。瑞典之前也试过修无线充电公路,只不过成本实在太高,没能大面积推广。
现在大家的思路都差不多:既然车的续航有限,那不如把路变成“移动充电宝”。可想法虽好,现实的坎儿却不少。
一公里造价数千万 这账到底怎么算?
最大的问题就是钱。公开信息显示,瑞典当年修无线充电公路,每公里造价高达5620万元,是普通公路的两倍还多。
咱们国内虽然没这么夸张,但据业内人士估算,动态充电道路每公里建设成本也超千万元。就拿法国这次1.5公里的测试段来说,光900个铜线圈的成本就不是小数目,更别说后续的维护和电网改造了。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辆电动货车换块电池也就几万块,可修一公里充电公路的钱,能给几百辆车换电池了。这笔投入啥时候能回本?谁来买单?是车企、高速公司还是消费者?
技术靠谱吗 会不会有辐射和损耗?
除了钱,大家更关心技术本身靠不靠谱。
无线充电靠的是电磁场传电,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玩意儿有辐射吗?对人对车安全吗?业内人士解释说,现在的系统都会加铝屏蔽层和温度传感器,能把辐射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还能防止线圈过热。
但能量损耗是绕不开的问题。深圳市诺芯盛科技有限公司2025年8月的文章里提到,现有无线充电方案效率普遍在70%-85%之间,也就是说有15%以上的电都变成热量浪费了。这就像用漏的瓢舀水,看着充进去不少,其实浪费的也多。
我有点不一样的看法,这技术与其先铺在普通高速,不如先在物流园区、港口这些封闭场景推广。这些地方车流量固定,路线单一,投入成本能摊薄,还能积累运营经验,等成熟了再向普通公路延伸,会靠谱得多。
那问题就来了,你觉得这钱该由谁来出才合理?是让车企加钱装接收器,还是让车主多交高速费?
院士说能无限续航 网友却吵翻了
“亚洲电动汽车之父”陈清泉院士在2025年7月15日就预言过,无线充电道路能让电动车实现“无限续航”,道路有多长,就能跑多远。
这话听着特振奋,但网友们却吵翻了。有人说“要是真能实现,高速充电桩都能退休了”,也有人泼冷水“先解决小区装充电桩难的问题,再聊公路充电吧”。
其实大家的纠结很实在:手机无线充电都普及这么多年了,还因为充电慢、发热被吐槽鸡肋,汽车这么大的家伙,真能靠无线充电解决根本问题?
现在法国的测试算是迈出了第一步,但从1.5公里的测试段到全国普及,还有无数个坎要跨。成本要降、效率要提、标准要统一,每一样都得慢慢磨。最终结果仍取决于市场变化及监管政策。
这技术到底是未来交通的救星,还是烧钱的噱头?等它真建到你家附近的高速上,你愿意为这份便利多掏钱吗?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与权威媒体报道,仅用于信息分享与市场观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与任何机构无关。
若有不准确或更新信息,欢迎读者留言指正。
#电动汽车黑科技 #无线充电 #新能源汽车 #高速充电新方式 #汽车技术突破 #交通脱碳 #续航焦虑 #科技生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