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和比亚迪到底签了啥?日产为啥突然认怂?欧盟的罚款大棒有多狠?

最近汽车圈炸了锅!2025年10月,日本车企日产突然扔出一记重磅消息——正式宣布与中国的比亚迪达成欧洲市场战略合作。这消息一出,评论区直接炸出花:"日产这是怂了?""比亚迪又要撬欧洲墙角了?"

要知道,就在半年前,欧盟刚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日产作为日系代表,原本可是跟着欧盟一起"硬刚"中国车的。

结果这才几个月,怎么突然转头就和比亚迪勾肩搭背了?更绝的是,外媒爆料这次合作直指"规避欧盟巨额罚款"——好家伙,难不成日产是被罚怕了?

那问题来了:日产和比亚迪到底达成了什么合作?他们为啥突然"握手言和"?这背后又藏着欧洲市场的哪些暗战?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场跨国"联姻"背后的门道。

日产和比亚迪到底签了啥?日产为啥突然认怂?欧盟的罚款大棒有多狠?-有驾

第一部分:日产为啥突然"认怂"?欧盟的罚款大棒有多狠?

这次合作的导火索,直接指向欧盟的碳排放目标。2025年1月1日,欧盟正式实施了新的CO2排放标准,这道门槛看似简单,其实暗藏杀机。

根据欧盟官方气候政策的规定,所有在欧销售的乘用车制造商,新车队的平均CO2排放不得超过每公里93.6克。这个数字看起来很专业,但简单来说,就是欧盟要求车企们赶紧电动化,要不然就得掏钱。

日产和比亚迪到底签了啥?日产为啥突然认怂?欧盟的罚款大棒有多狠?-有驾

超过这个标准会怎样?每超标一克,每辆销售的车就要罚款95欧元。这听起来还好,但一旦放在实际销量里,数字就变得可怕了。假如一个车企卖出100万辆车,平均超标5克,那罚款就是95乘以5乘以100万,直接来个4.75亿欧元。这笔钱足以让任何车企老板睡不好觉。

当时日产的欧洲负责人还挺硬气的,公开放话说"咱们靠本土工厂就能达标"。但事实总是很残酷的。根据electrive.com的报道,截至2025年上半年,日产在欧洲仅仅卖出了13103辆纯电动汽车,占其整个欧洲销量的仅有约6.5的比例。这个数据说明什么?说明日产的电动化进度远远跟不上欧盟的要求。

日产面临的真实困境是这样的:他们需要进口大量来自中国的电池来补足产能不足,但中国电池的碳足迹评分被欧盟打了折扣。更扎心的是,日产的整体排放水平远远高于欧盟标准,仅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达标。

有个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如果日产继续这样下去,仅仅是电池合规这一项,全年罚款就可能达到一个天文数字。这种局面下,日产被逼到了墙角,要么继续硬扛着赔钱,要么找其他办法。而选择越来越少了。

欧盟为什么这么狠?表面上是为了"环保",实际上明眼人都懂——就是要逼中国车企"知难而退"。因为中国品牌生产的纯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了约18。要知道,这个增速有多快?从2020年到现在,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几乎增长了10倍。价格还便宜15到20左右。欧盟的做法摆明了是要保护自家车企。

可日产这波操作,直接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继续硬扛着不达标?罚款拖垮现金流,公司都得关门。退出欧洲市场?那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啊,丢了这块,日产可就真的完了。

日产和比亚迪到底签了啥?日产为啥突然认怂?欧盟的罚款大棒有多狠?-有驾

这时候找比亚迪合作,可不就成了"救命稻草"嘛。在别无选择的困境下,日产向现实低了头。这种低头,其实就是市场竞争最直白的宣言——没有永恒的对手,只有永恒的利益。

第二部分:日产和比亚迪到底签了啥?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很多人以为日产和比亚迪签的是电池供应合同,或者合资建厂。但事实往往比想象更有意思。

根据electrive.com和Automotive News在10月21日的报道,日产和比亚迪的合作其实是一种叫"CO2排放池"的东西。这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监管合规的安排。

具体怎么操作呢?日产原本属于与雷诺和三菱组成的联盟排放池。但经过深入评估,雷诺的排放数据储备已经不足以再承载日产那么大的排放负担了。雷诺自己的电动化也遇到了瓶颈,剩余的排放额度有限。

这时候比亚迪就成了一个完美的合作对象。为什么?因为比亚迪在欧洲销售的车型几乎全是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合动力车。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亚迪的整体排放水平非常低,甚至低到可以"反哺"其他车企。

日产和比亚迪到底签了啥?日产为啥突然认怂?欧盟的罚款大棒有多狠?-有驾

这种CO2排放池的运作方式是这样的:参与池的企业把各自的车队平均CO2排放数据都汇总到一块儿,然后一起来计算平均值。只要这个汇总后的平均值低于欧盟的标准,参与池里的所有企业都能免于罚款。简单说,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达标,谁都不用掏罚款。

日产通过加入比亚迪主导的排放池,巧妙地把自己的高排放"中和"掉了。这样一来,日产既不用自己急速电动化,也不用被罚款,还能保住市场份额和利润。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但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人看到新闻后想象出来的"日产与比亚迪建设合资电池工厂"、"比亚迪为日产定制电池"、"合资工厂比亚迪持股51"这些内容,统统都不存在。这些都是网友的脑补。如果你去官方新闻稿、权威行业媒体那儿查,根本找不到这些信息。

这次合作的本质,就是一场监管合规的联盟。日产需要排放数据,比亚迪正好有大量低排放的数据可以卖。这不是什么技术输出,也不是什么产能共享,就是一个"你有我需要,咱们各取所需"的生意。

但这笔生意对两家公司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对日产来说,这是救命稻草。对比亚迪来说,这是实力的体现——曾经被欧洲车企看不起的中国公司,现在反倒成了人家的"救星"。这种身份的逆转,比任何营销都来得更有说服力。

第三部分:日产能躲过罚款吗?这场合作藏着哪些行业变局?

日产和比亚迪到底签了啥?日产为啥突然认怂?欧盟的罚款大棒有多狠?-有驾

现在问题来了,日产这一招是不是真的能躲过罚款大棒呢?答案是:短期有效。只要排放池内的汇总排放数据达标了,参与企业就能豁免高额罚款。而比亚迪的几乎全电动车阵容,确实提供了足够的排放数据支撑。

从这个角度看,日产的算盘没打错。但问题是,这只能解决眼前的麻烦,长期来看,整个欧洲汽车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多深?咱们可以看看全球动力电池的数据。根据2025年2月的电池装机统计,全球动力电池市场里,中国企业占了约67左右的份额。这个数字很野蛮,但让我们再细化一下:宁德时代大约占了约38,比亚迪大约占了17。加起来,这两家中国公司就把全球将近一半的市场吃进了肚子。

欧洲本土的电池厂商呢?像Northvolt这样的明星企业,全球份额加起来还不到一成。整个欧洲,根本没有一家电池企业能单独供应整个欧洲市场的需求。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欧洲车企必须依赖中国电池。

这次日产"低头"的事件,本质上就是对这个残酷现实的承认。曾经看不起中国车的日系巨头,现在得主动找中国的电池企业谈合作。这不仅仅是一笔生意,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新格局。

但这个故事还没完。这场合作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根据行业观察,本田、马自达这样的其他日系车企也在偷偷接触比亚迪,想谈类似的排放池或电池供应合作。而欧洲本土的车企呢?雷诺、大众这些传统强手也都开始加速与中国供应链的谈判。

日产和比亚迪到底签了啥?日产为啥突然认怂?欧盟的罚款大棒有多狠?-有驾

可以预见,接下来的几年,欧洲电动车市场会形成一个全新的竞争格局。欧洲车企拼品牌和历史底蕴,中国供应链拼技术和成本,日系车企拼"求生欲"。三方混战,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日产的举动还从另一个角度深刻改变了对话权。以前,欧洲和日本车企说起中国车时,多是带着一种傲慢和警惕。现在,他们必须坐到谈判桌前,以平等的身份和中国企业讨论合作的条款。这种权力关系的逆转,比任何言辞都更有说服力。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增长速度有多快?根据最新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欧洲新能源销量约7万多辆,增长速度用"爆炸"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到了7月,比亚迪的欧洲销量更是突破1万3千多辆,增长速度达到了约225。同期特斯拉的欧洲销量反而在下滑。这个对比,足以说明市场的天平在往哪里倾斜。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消息一出,网友们炸开了锅,评论区成了一个大型辩论现场。咱们来看看那些最火的问题。

问题第一个:日产这不是抄袭中国技术吗?丢人不丢人?

日产和比亚迪到底签了啥?日产为啥突然认怂?欧盟的罚款大棒有多狠?-有驾

有些网友觉得这是日产向中国技术低头,丢了日本车企的脸。但这种想法其实过于绝对了。与其说是"抄袭",不如说是"务实"。商业竞争从来不是比谁的脸面大,而是比谁活得久。日产要是硬扛着不愿合作,非得用自己的电池和排放数据,罚款会把现金流拖垮,到最后退出欧洲市场才叫真丢人呢。

现在的做法是什么?找比亚迪合作,至少保住了市场份额,保住了继续技术迭代的机会。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在我国,有句古话叫"时势造英雄",反过来说,英雄也得识时务。日产的选择,就是一种理性的认知。

问题第二个:比亚迪会不会被日产拖后腿?欧洲市场风险大不大?

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提问者想得挺全面的。风险肯定是存在的,没有一个生意是完全没有风险的。但比亚迪早就把账算清楚了。这个合作中,比亚迪的风险是可控的。欧洲电动车市场虽然在2024年增速放缓,但总体来看,这个市场的成熟度在提升,电动化是大势所趋。

更关键的是,即便日产的订单减少,欧洲还有其他那么多传统车企等着和比亚迪合作呢。而且比亚迪在欧洲的品牌认可度在上升,销量也在增长。这次合作其实等于给比亚迪的电池和产品打了一个"欧盟认可"的广告。以后其他欧洲车企找上门来,门槛直接就降低了一半。

问题第三个:日系车以后会不会彻底依赖中国技术?那丰田、本田咋办?

日产和比亚迪到底签了啥?日产为啥突然认怂?欧盟的罚款大棒有多狠?-有驾

这个问题问到了大家都关心的长期走向。短期内确实有"被迫依赖"的风险,但长期来看,日系车企不会束手待毙。丰田正在搞固态电池,本田已经投资了欧洲本土的电池厂。这些企业的确在加速自研,想要摆脱对中国电池的依赖。

但问题是,技术追赶需要时间,这是一个不能加速的过程。未来3到5年,中国供应链的优势还是很难被撼动。因为什么?因为优势不仅仅在技术本身,更在于产能规模、成本控制、供应链的成熟度。这几样要素缺一不可,而且互相支撑。中国在这几个方面都有深厚的积累,短时间内根本追不上。

结语

从2025年10月日产和比亚迪的这次合作,咱们能看出什么?能看出新能源时代的竞争,早就不只是"整车制造"的较量,而是"供应链话语权"和"排放合规"的暗战。

欧盟想靠关税和法规卡中国车的脖子,结果反倒逼得日系巨头转头找中国供应链合作。这种事儿听起来就有点讽刺,对不对?曾经高高在上的日系品牌,为了活下去也得"低头认怂"。这哪是什么"商业联姻"啊?分明就是市场规律在发挥作用。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还在网上吵"抵制中国车",但市场的实际走势已经完全不同了。欧洲的消费者在用钱包投票,比亚迪的销量在欧洲一路飙升。同时,欧洲的车企也在用实际行动投票,纷纷找中国供应链合作。

日产和比亚迪到底签了啥?日产为啥突然认怂?欧盟的罚款大棒有多狠?-有驾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实力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当你真的掌握了技术和产能,对手就不得不和你谈话。不是因为他们喜欢你,而是因为他们需要你。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任何虚伪的吹捧都更有价值。

下次再看到国产车出海的新闻,咱不妨多给点掌声。因为能让曾经的对手主动伸手求合作,这才是真本事。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胜利,更是整个产业链的胜利。从被动接受技术引进,到主动输出技术和产能,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走过了一个很长的路。这条路有多长?看看日产对比亚迪的态度转变就知道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