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日产汽车公司发布2024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财报。数据显示,日产汽车2024财年合并净销售额为12.6万亿日元,同比下滑0.4%;营业利润为698亿日元,同比下滑87.7%;净亏损为6709亿日元,由盈转亏,同期净利润为4266亿日元,同比下滑257.3%;财报显示,受销售竞争加剧的影响,2024财年日产汽车全球销量334.6万,营业利润率为0.6%,汽车净现金为1.498万亿日元。
巨额亏损之下,日产汽车不得不采取一系列“自救”措施。在财报发布当日,日产汽车宣布业务重组计划以扭转当下的市场困境,其中最主要的是裁员和闭厂两大举措,以实现降本增效。
裁员方面,日产汽车起初在2024年11月宣布计划裁员9000人,旨在削减20%的生产能力,以应对经营困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情况并未如预期般好转,汽车销量持续低迷,这使得日产不得不痛下狠手,将裁员规模大幅扩大。最终,日产汽车决定到2027财年(2027年4月至2028年3月)将裁员人数提升到20000人,相当于全球员工总数的15%,包括全球生产、管理和研发部门的直接、间接员工。
同时,日产汽车还计划到2027财年,将汽车生产工厂从17家整合至10家,并将精简动力总成工厂,以重新部署和调整生产班次,减少资本支出。其中暂停在北九州市新建磷酸铁锂 电池厂也是该计划的一部分。
重新定义市场和产品战略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日产汽车正以多维度战略调整谋求盈利突破。裁员与关闭工厂虽为直接降本手段,但为实现可持续增长,日产将核心策略聚焦于市场战略重构与产品开发体系优化两大方向。
市场战略精准布局,五大区域差异化深耕
日产明确锚定美国、日本、中国、欧洲、中东及墨西哥作为核心市场,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在美国,公司聚焦混合动力车等高增长细分领域,同时借助日产品牌资源协同振兴豪华品牌英菲尼迪;在本土日本市场,日产计划通过拓展车型矩阵,覆盖更多消费需求场景。在中国市场,日产展现出坚定的投入决心 —— 上海车展期间,日产汽车中国区负责人马智欣宣布,2026 年底前将追加 100 亿元投资用于电动汽车研发,旨在强化产品竞争力。按规划,到 2027 年夏季,日产将在中国市场密集投放 10 款新能源车型,日产品牌新能源阵容从 5 款扩充至 9 款,后续还将持续推新;此外,日产还将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扩大新能源车型出口规模,满足全球市场多元化需求。在欧洲,日产将资源集中于 B/C 级 SUV 细分市场,抢占主流消费群体份额。
产品开发极致 “瘦身”,效率与成本双优化
为提升研发效能、削减冗余开支,日产实施激进的产品开发改革:全面暂停前期开发项目及 2026 财年之后的产品规划;通过革命性的组件整合策略,计划将组件数量锐减 70%,同时大幅压缩开发周期 —— 主力车型开发时间从传统周期缩短至 37 个月,后继车型迭代周期更压缩至 30 个月,涉及新款日产 Skyline、日产 Global C SUV 及英菲尼迪紧凑型 SUV 等核心产品。在平台架构层面,日产目标在 2035 财年前将现有 13个平台精简至 7 个,通过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实现研发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从源头降低生产与开发成本。
这场覆盖市场布局与产品研发的系统性变革,彰显日产汽车向盈利目标冲刺的决心。通过区域战略聚焦与产品开发效率革命,日产试图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浪潮中重塑竞争优势,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与本田合并破裂,加剧生存危机
因财务状况不容乐观,去年12月23日,日产汽车和本田汽车宣布正式启动合并,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车企。但仅仅几周后,这一合并计划就因从属关系而破裂,直至今年2月完全告吹,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日产的生存危机。
不过,在此次重组计划中,日产汽车提到,其和本田将继续在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内合作。这也为未来双方的合作可能性留下了想象空间。
日产汽车也明确指出,重组的目标很高,但为了实现目标的战略和承诺是明确的,公司将稳步实施该计划并恢复经营业绩。此次重组计划能否拯救日产与“水火之中”,等待时间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