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你讲这些,我心里也有点堵。其实我自己也琢磨过,为什么这些停产车还能低价卖出去?毕竟,车子价格降到两年前的四十几万,亏本也是可以理解。但你说,这钱省了,不代表就没风险。特别是那些库存车,实际上像个迷你炸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杭州一些二手车行的老板告诉我,最近特别多年轻人过来打听库存车。大概有个估算,估算的样本可能还不够准确,但我觉得有一定代表性。他们中不少是用来日常代步,三年内可以赚点本,或者带点奇怪的赌徒心态——反正车还没开到报废的时候,就当赚个便宜货。
但问题是,买了这些车就像在给弹药库添麻烦。你知道,智能系统出故障,蓝牙钥匙连不上,远程控制也时不时滋滋响。比如我有个朋友,他买了台库存Model 3,刚开始挺兴奋,结果用了半年,蓝牙钥匙都不管用了,他只能每天带实体钥匙出门——感觉像回到几十年前。
而配件问题更是头大。厂里不生产了,像天窗撕裂后修不了,刹车盘一缺货,等个零件,得等上一年!这我还没算维修的时间成本,估算下,修一辆车平均算下来,十次修理,可能得耗掉相当于原价十几%的成本(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问问自己,修车像玩盲盒,单次修理结果都不一样,那谁还敢去修?第三方店里配件渠道也不稳定,有时修车师傅还得问这零件你们有货吗?就像在问宝箱。
保险问题更尴尬。保险公司看见是停产车型,保费直接翻倍,有的甚至拒赔。你说,怎么保障安全?去年我一个同行告诉我:买个二手特斯拉,保险费就差两千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就算你敢买,风险还是在哪里。保险公司嫌麻烦,所以就多收点钱,或者不承保——这不是危言耸听,成本要算清楚。
官方说公司破产后还能有售后保障,但谁信呢?我看过一份行业报告,明确说了,法律上规定企业倒闭后要留档10年配件,但很多确实执行不到。像我认识的一个车主,他买了个停产的车型,半年内就换了三次电池——每次都自己凑配件找私人关系,还得花时间跑维修店,保证没个详细流程,纯靠师傅经验。没想到便宜这么难受。
我也觉得,如果说你只凭价格冲动,可能注定要吃哑巴亏。前几天有个他们维修点的师傅跟我说:这些库存车,很多连基本的诊断都难搞,不完善的电池管理也让你提心吊胆。他还笑着摇摇头,像在说:修车真是变魔术。
(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且,价格虽然诱人——比如某辆两年前售价63万,现在只要24万——但其实折旧和维修风险算下来,远比光看数字复杂。你知道,百公里成本,电池衰减快,保值率不好说。估算下来,三年后,厢车值个15万,电池都得换,成本算下来,真不划算。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人们买车的心理也在变。前几年,买新车属于面子,二手车是补贴。年轻人更在意实用。我听很多销售说,年轻客户刚问价格,跟朋友商量了半天,最后都觉得便宜才是硬道理。但这些便宜的车,潜在的炸弹还是不少。
我在整理这思路时,突然想到一个细节:很多车主买的时候,都没想过如果车子死掉,能不能修,修得了?。他们只是想着便宜点,先用着,但用着用着,发现修车变成了灰色产业。我曾偷偷拍了个照片,车主拿着个拉链包,里面乱七八糟的工具和零件,像是在备战战场。车坏了,自己找配件,搞个半天,真的不是闹着玩的。
车企倒闭、零件不供、技术落后,把整个行业带入了一个怪圈。家用车不光是买的便宜,还要用得放心。但哪怕是售价最低的快磨光的车,功能也在减配。曾经一辆十几万的车,配备智能泊车、自动刹车,现在十万以内的,连倒车影像都得自己整合。
一个细节,看看国家规定:倒闭的公司必须负责十年售后,但实际操作时,服务网点很快就散了。很多车主坦言:出了问题,自己掏钱修,无计可施。你会问,谁能保证未来车辆的安全?我猜,没人敢拍胸脯保证。贷款买车的朋友说:我买车时觉得便宜,没想到后续维修这么折腾。也许,他们未来的心路历程,会比购车时更复杂。
(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且,补充一句,很多二手车商躲得远远,他们宁愿多多卖点主流电动车,也不愿意冒这个包袱。我猜,行业未来会越变越难。十年前还想靠新能源赚快钱,现在确实变化太快,剩下的人也在打保命战。
想象一下,五年后,市场还剩下啥?我估计,纯电动车的巨头也未必全部在土壤里扎稳。只是真让人疑问,花个四万块,买个爆炸包,值不值得?这就是个大问号。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汽车是不是会变成保险游戏?开着这些库存炸弹车,每天都在跟安全线赛跑。市场热闹归热闹,但责任能落到谁头上?所有这些,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便宜,真的不是实惠。
这还只是个开始。你觉得,未来这个行业会怎样走?没准几年后,那些被边缘化的公司,会不会变成行业孤岛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