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新能源车在国内整体乘用车中的零售渗透率达55.2%。这个数字你说高不高?我觉得挺吓人的。你站在街角,看着满大街走的电动车,心里会想:哎呀,这是真的快了。这一波比去年同期多了1.5个百分点(估算/体感),可是如果只从市场份额角度看,这里面的变化更耐人寻味。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旧笔记,看到用了一堆自主品牌开花之类的字眼,但实话说,里面还夹杂着点迷糊:自主品牌的占比70%的时候,实际上很多还靠政策补贴撑着;补贴退了,整体份额似乎略有下降——降了3.4个百分点,降在哪?我估算是86%的自主品牌销量都在新车销售,二手市场大多还是油车。你说,要说淘汰速度,油车都可以淘汰掉了,这波换代其实比我们预料的还要快。
这市场变化的节奏,是不是太快?尤其是新势力——你看,小鹏、零跑、小米……他们的增长势头明显。8月新势力的市场份额20.8%,同比还增长了4.7个百分点。那些互联网新汽车品牌,其实就是把手机商务套餐里那点碎片化的交互惯,硬生生塞到汽车里去,用户慢慢惯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瓜子二手车卖了多久?我当然知道新车市场大多在激烈角逐,二手车市场要转不了多少——但仔细想想,有没有可能现在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相信二手车?别笑,我自己也觉得二手车的残值仿佛就是个传说。
让我举个例子吧。一次同行人问我:你觉得新车开几年后,二手车还能卖个好价?我摇摇头。这个市场,估算,70%的二手电动车买家都是冲着便宜,也就是买来存量换存量,真心考虑的少。有人说,小米的车一出来,堪称平价版特斯拉。这让我好奇:如果只靠价格竞争,技术平庸,能撑多久?会不会又是高端没落,平价崛起的轮回?
从供应链角度看,很多厂商其实就像在爬山。零部件的配比,简直像是做菜。原料贵,芯片缺,必须用便宜的替代品来凑数。你说,这样的菜谱能做出好菜?实际用下来,发现快、便宜能不能成为常态,是个问号。
有个细节我一直没想过:为什么特斯拉在中国这么火?我总感觉,是因为它的供应链像快餐店那样,响应快、标准化强。而国产自主品牌,像零跑、小鹏就差点点菜困难。技术、供应链的套路,决定了它们能不能活得长远。
说到车,空间布局其实挺微妙的。比如我朋友修理工,他说:很多新能源车,内部结构就像拼装玩具,空间利用得比油车差。我当时还笑:那多亏了电池放底盘,腾出了中控的位置。可是仔细想想,电池的布局太决定命运了——左右重量分布、散热路径……这些都像做饭的调料,用好了,是神兵利器,用不好,也可能变成隐患。
我在考虑,新能源车未来的销量会不会到顶?市场份额百分之五十多,似乎已经不算爆炸式增长了。因为油车的淘汰,是不是逐渐变成点到为止的状态?他们一到2019年就开始说油车死期将近,但实际上,这些老油车还能跑几年吧?是不是我太乐观,还是觉得油车的成本太高,已然到惜命阶段?
说到成本,自我算了算:一辆家庭用的新能源车,续航400公里,百公里油耗估算10L左右(环保税、充电费、维护成本等都算进去),比起油车的运营成本,大概节省了多大?保守估算,电费每天充点电,半年后,跟油车比,差不多省个几千块。这个持久战的成本优势,是不是让油车的最后一波反扑变得很难?
我刚才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新能源车的降价潮会持续吗?要不要趁低买?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毕竟,补贴退了。厂商在压力下,还是得拼价格。你问我:有没有可能,未来新能源车涨价?我反思一下,可能也只是一种心理预期。
反正我觉得,现在的市场,是一种写实中的戏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似乎只剩下一条路——快马加鞭长跑,但跑道到底有多长,没人清楚。似乎每当我以为未来一定要这样,市场瞬间又会给我惊喜。说到这,我突然想:其实最激烈的,还是这场供应链的博弈。
你觉得油车还会撑多久?我自己还没想好答案。也许,下一波的变天,就在那辆以实用主义著称的老油车里,默默等待着。
(这段先按下不表)
是不是想象中,未来的汽车不就是个移动的智能终端么?还是说,真正的变数在于人们的心理?我记得有个修理工说:车就是个‘移动的房子’,是不是?或许,这个房子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对汽车的传统认知。最后还得问一句,今年的是不是又要涨了?你会不会觉得,新能源汽车,还是一种任性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