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如来神掌”:非线性布局,多点突破重回巅峰

A5L系列市场表现亮眼

10月下旬,一汽奥迪与上汽奥迪相继发布关于A5系列的积极市场动态。其中,一汽奥迪宣布其三厢版车型A5L在单日交付量突破千台,并于10月(截至10月20日)累计订单数超过一万台。得益于全新A5L的推出,奥迪品牌在B级豪华轿车市场的份额重新跃居行业第一。同期,上汽奥迪也披露,其掀背版车型A5L Sportback自8月底上市以来,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1000台。从交付数据来看,两款车型呈现出同步增长的态势。

从产品上市时间来看,A5L与A5L Sportback均于今年8月正式上市,其中A5L Sportback于8月初率先登场,而A5L则于8月底正式上市。根据公开数据显示,A5L Sportback在上市首月和次月的交付量分别为1637台与3150台,表明其在10月前三周的交付量已超过5000台,环比持续保持翻倍增长。与此同时,一汽奥迪A5L的表现同样亮眼,尽管其于8月底上市,但8月仍实现交付量超3000台;9月作为首个完整交付月,交付量突破4000台;而至10月前三周,A5L订单量已达到1万台,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

A5L产品差异化策略

在A5L最初由一汽奥迪与上汽奥迪共同生产期间,外界曾对其市场定位产生一定担忧。然而,随着产品正式亮相并上市,两款车型在设计语言、目标市场及价格区间上实现了清晰的差异化。一汽奥迪主攻三厢版本,并引入原装进口的A5 Sportback,以保持其在核心市场的竞争力;而A5L Sportback则聚焦于追求个性外观设计且注重性价比的消费群体。在价格层面,A5L Sportback略高于A5L,以此强化其在品牌形象上的高端定位。

在同一市场中,通过三种不同的产品形态实现多维覆盖,这一策略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显得尤为合理。例如,理想汽车通过L系列的不同尺寸版本实现市场拓展。A5L的“一体三面”模式,标志着奥迪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组合创新。自2018年南北奥迪架构调整以来,奥迪先是尝试以完全独立的产品序列划分用户群体,如今则转向通过风格与定位的差异化实现产品细分。这反映出奥迪在中国市场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模式创新阶段,其竞争策略也日益成熟,逐步迈向更高维度的竞争格局。

新能源转型之路

这仅仅是开端,无论是南北奥迪的布局,还是A5L的双车策略,本质上仍聚焦于燃油车市场。在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的背景下,通过产品升级和技术迭代来维持现有市场份额,仅能作为基本盘的保障。若要在中国市场保持领先优势,奥迪必须同步加速向新能源领域转型,并在该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然而,面对自主高端品牌与新势力在电动车领域的先发优势,豪华品牌亟需尽快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那么,奥迪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它尝试了所有可能的路径。早在2017年,当燃油车市场趋于饱和时,奥迪便推出了南北奥迪模式,以在燃油车市场中拓展更广的覆盖范围。按照最初规划,一汽奥迪负责主流市场及进口车型,而上汽奥迪则专注于个性化市场,推动品牌向上并开拓新的细分领域。

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奥迪借助股权开放的契机,成立了更为灵活的奥迪一汽合资公司,以提升在中国市场的响应速度。起初,南北奥迪仍沿用传统方式,直接引入德国产品并在两家合资企业中进行生产。但这种“拿来主义”的模式最终被证明难以持续,奥迪意识到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变革。因此,它决定采取更大胆的举措,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全面转型步伐。

奥迪“如来神掌”:非线性布局,多点突破重回巅峰-有驾

奥迪智能化合作之路

为弥补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奥迪自2020年起便与华为展开接触,并确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奥迪成为豪华品牌中首个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与中国本土企业开展合作的车企。双方合作的成果已体现在A5L和Q6 L e-tron车型上,这些产品代表了豪华品牌新一代产品的最高水准,并在产品推出速度上显著领先于奔驰和宝马。

此外,随着中国新势力品牌的崛起,奥迪注意到年轻消费者在品牌选择上呈现出新的趋势,其对车辆功能与设计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如追求更具个性化的外观、更强的智能化配置以及更快的产品迭代速度。为此,奥迪开始在中国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全新电动车型。在此过程中,奥迪曾与高合、阿维塔等多家企业进行过接触,最终选择了上汽集团,由此促成了奥迪与上汽的合作项目。

奥迪“如来神掌”:非线性布局,多点突破重回巅峰-有驾

奥迪在华战略调整

在过去约8年时间里,奥迪持续深入研究中国市场的动态,并据此推动企业战略调整,从而在华形成了包括一汽奥迪(传统燃油车)、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上汽奥迪(个性化燃油车)以及audiE项目在内的多元化布局。这些项目的推进,体现了奥迪在中国市场变革中的坚定态度与高效执行力。其中,audiE项目被定位为奥迪的“核心战略工程”,受到德国总部的高度关注。在最近一次全球投资者大会上,该计划更是被CEO重点阐述。

当前中国市场正处于剧烈变革之中,不仅跨国车企面临挑战,许多本土品牌也一度迷失方向。例如,作为新势力代表的蔚来、小鹏和理想,在过去五六年中也曾经历曲折,部分企业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但关键在于,他们始终在探索中前行,最终逐步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奥迪同样经历了类似的转型过程。对于跨国企业而言,原有技术体系既是优势,也可能成为转型过程中的障碍。因此,尝试多元路径成为突破瓶颈的必然选择。

与其因畏惧失败而停滞不前,不如主动出击、积极应对。从这一点来看,奥迪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改革先行者。

奥迪在华布局优化

奥迪在中国市场通过持续优化与调整,已建立起清晰且系统的布局架构。目前,一汽奥迪与奥迪一汽分别承担德国奥迪在燃油车与电动车领域的研发、生产及制造任务,注重保留品牌的核心技术与德国基因。而在销售层面,统一由“一汽奥迪销售公司”负责,消费者在实际使用中无需区分,也不存在认知障碍。同样地,上汽奥迪在结构上与一汽奥迪保持相似,但在产品策略上有所调整,已逐步将e-tron系列电动车从产品线中移除,转而聚焦于个性化的智能燃油车型。

至于奥迪项目,目前仍处于由德国奥迪主导的研发、制造与营销阶段,上汽奥迪主要负责具体实施与落地。现阶段整体以项目制运作,并未设立独立公司。但预计未来该业务板块将发展为与奥迪一汽相对应的“奥迪上汽”公司。从整体来看,南北奥迪在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已日趋明确,并在合作模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与探索。

奥迪本土化战略转型

当下合资车型的产品引入模式,正逐步融入中国本土生态整合体系,同时开创了借鉴中国新势力整体打法的全新品牌路径,并引入了平台化技术架构。在产品定义与品牌定价策略方面,奥迪充分参考本土品牌经验,突破了传统豪华品牌的固有发展轨迹。相较于其他品牌采用线性试错方式,在遭遇“此路不通”后才转向新方向,奥迪在中国市场采取了非线性、多点并进的策略,虽初期呈现多元布局,但对亟需抢占市场窗口期的奥迪而言,这种模式更具效率。相较其他品牌,中国市场表现直接关系到奥迪品牌矩阵的后续发展,因此其变革需求更为迫切。表面上看的五条路径,实则是奥迪以灵活策略应对市场的不同招式。对于其他车企而言,未来或许也将从奥迪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探索自身的发展方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