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投2500万建充电沟,覆盖930万家庭,电动车充电更便捷

对于很多已经买了或者正打算买电动汽车的人来说,充电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咱们在国内,感觉这事儿越来越方便了,小区里、商场下、高速服务区,充电桩随处可见。

可是在老牌发达国家英国,这事儿却成了不少人的心病,甚至催生出了一种看起来有点“土”又有点新奇的解决办法——政府掏钱,鼓励大家在人行道上挖“充电沟”。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好端端的人行道上为什么要开沟,这背后到底藏着英国电动车主的什么烦恼呢?

这事儿还得从英国的国情说起。

英国,尤其是一些老城市,街道格局几百年都没怎么大变过。

很多房子都是那种紧挨着马路的联排住宅,门口就是人行道,根本没有咱们现在很多新小区那样的私人停车位或者车库。

根据统计,全英国有超过九百万个家庭都面临着这种没有路外停车位的窘境。

买了电动车,车只能停在路边,可充电桩在哪儿呢?

有人会说,去公共充电桩不就行了?

问题就出在这儿。

在英国,用电的税费是分得很清楚的。

你在家里给手机、电视充电,用的电是民用电,增值税只有5%。

可你要是去公共充电桩给车充电,那可就算商业用电了,增值税一下就飙到了20%。

这四倍的税差,让充电成本一下子高出了一大截。

很多车主算了一笔账,发现用公共快充,跑一公里的电费甚至比开烧油的车还贵。

这么一来,买电动车省钱的优势荡然无存,大家心里自然不乐意。

为了省钱,也图个方便,英国的民间智慧就被激发出来了。

一种被称为“飞线充电”的方式开始在各个社区流行。

顾名思义,就是从自己家的窗户或者门里拉出一根长长的电线,横跨过整个人行道,再插到路边停着的车上。

白天不用的时候收回去,晚上停车了再拉出来。

这么做虽然省了钱,但安全隐患实在是太大了。

一根电线横在人行道上,别说晚上光线不好容易绊倒行人,就是白天,对推着婴儿车或者坐着轮椅的人来说,也是个巨大的障碍。

因此,地方政务部门收到的投诉越来越多,车主们自己也提心吊胆,生怕出了事要负法律责任。

面对这种两难的局面,英国政府终于决定出手了。

他们推出的这个新计划,就是拨款2500万英镑,专门用来资助“跨人行道充电”设施的安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充电沟”。

这个东西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人行道上开凿一条很窄的通道,宽度刚好能放进一根充电线。

通道上面会盖上一块结实的盖板,盖板的表面和人行道齐平,通常还是防滑的。

车主需要充电的时候,就把盖板掀开,把电线放进去,再把盖子盖好。

这样一来,电线就安全地“隐藏”在了地下,人行道表面还是平整的,既解决了充电问题,又消除了安全隐患。

这个方案一出来,立刻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生产这种充电沟设备的公司,比如一家叫KerboCharge的,自然是大力支持,认为这是解决城市居民充电难题的一大创举。

他们觉得,跟依赖昂贵又不方便的公共充电桩相比,这能让更多没有私人车位的人享受到在家充电的便利和实惠。

目前,已经有三十多个地方议会开始尝试安装这种设备。

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表达了担忧。

首先就是安全和维护的责任问题。

人行道是公共区域,在上面装了私人的充电设备,万一盖板松了、坏了,导致有人绊倒受伤,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是房主,是施工方,还是政府?

后续的维修保养费用又该谁出?

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其次,也是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停车位的争端。

英国老城区的路边停车位本来就是“先到先得”,非常紧张。

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你花了差不多一千英镑,在自家门口的人行道上装好了充电沟,结果下班回家,发现停车位被邻居或者别人给占了。

你的充电线就在几米外,却够不着自己的车,那种感觉肯定非常糟心。

这会不会为了一个停车位,引发邻里之间无休止的矛盾?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英国这个“充电沟”的办法,是一种典型的在现有框架内“打补丁”式的解决方案。

它非常精准地瞄准了“飞线充电”这个痛点,用一种看起来简单直接的方式去应对。

这反映出发达国家在面对老旧的基础设施和固化的城市格局时,进行技术更新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他们很难像我们一样进行大刀阔斧的整体规划和改造,更多时候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渐进式的修补。

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在解决电动车充电难这个问题上,展现出的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气魄。

我们的策略不是点对点的修补,而是系统性的建设和升级。

首先,充电桩的建设被纳入了“新基建”的国家战略层面,这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交通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能源结构、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大棋局。

在这种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我们的执行力是世界有目共睹的。

新建的居民小区,在规划阶段就被要求必须配建或预留足够比例的充电车位。

对于那些没有条件安装私人充电桩的老旧小区,我们推行的是社区集中充电模式,由政府、社区、电力公司和物业多方合作,统一规划建设公共充电站,既有快充也有慢充,满足不同需求。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在不断探索更多元、更高效的能源补给方式。

比如以蔚来为代表的换电模式,车开进换电站,几分钟内,一个机器人就能自动给你的车换上一块满电的电池,整个过程比去加油站加油还快。

这种模式彻底解决了充电等待时间长和停车位不足的问题。

截至去年底,中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已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加上私人充电桩,总数已经非常庞大。

这种覆盖广、速度快、模式多的充电网络,是英国那种“挖沟”式的零散方案所无法比拟的。

这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强大的规划能力、基建实力和对未来能源格局的深远布局。

英国的“充电沟”或许是一个巧妙的临时解法,但我们正在构建的,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系统化的新能源生态体系。

英国投2500万建充电沟,覆盖930万家庭,电动车充电更便捷-有驾
英国投2500万建充电沟,覆盖930万家庭,电动车充电更便捷-有驾
英国投2500万建充电沟,覆盖930万家庭,电动车充电更便捷-有驾
英国投2500万建充电沟,覆盖930万家庭,电动车充电更便捷-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