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卖得是真不错。自从欧洲日本品牌撤出之后,咱们的车几乎是以横扫的姿态冲进市场。
从2021年不到5%的份额,一路冲到去年最高点突破60%,像奇瑞、长城、吉利这些牌子,年销量动不动就几十万辆,门店开了两千多家,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但最近事情开始有点变味。今年初俄罗斯车市整体销量下滑,中国品牌也跟着跌,更关键的是口碑好像有点绷不住了。
二月份的时候,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长直接点名批评三家中国车企,说存在安全隐患,碰撞保护不够,车内噪音还超标。
这还不算,去年十月《生意人报》就报道过,出租车司机抱怨中国车开到15万公里基本就报废,而欧洲车韩国车普遍能跑二十五万以上。有些出租车公司甚至反映,七成中国车短期内就出现变速箱问题。
还有更夸张的,俄罗斯那边有数据显示,中国SUV开五年的维护成本,有时候比新车价格还高。
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发动机变速箱的耐用性确实不如日韩,可靠性在寒冷环境下问题频发,比如启动困难、车身锈蚀。而且售后真的跟不上,零部件缺货,维修要等很久,有些经销商卖完车就不怎么管了。再加上俄罗斯那环境特别极端,西伯利亚冬天动不动零下几十度,路上还撒盐,很多中国车原本是为温带设计的,防锈层不够厚,加热功率不足,油液也没做低温优化,用两年就可能锈迹斑斑。
而且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层没明说的原因。俄罗斯现在经济压力大,又受国际制裁,他批评中国车,未必全是中国汽车质量的问题,可能也是想压压价,或者为日后其他品牌回归留点空间。
所以这事情也不能光听俄罗斯人说什么,还要从俄罗斯目前的状态来看。毕竟老大哥当了那么多年了,突然发现小弟兄的产品比自己还好,自己要求着小弟兄,之前老大哥的面子肯定过不去。
所以就要想办法压制一下小老弟,这也是人之常情,于是就开始不断找中国汽车的麻烦,说中国汽车的坏话。中国汽车确实有点问题,但若要像他们说的那么多,那也确实太过分了,我看这里面绝大多数还是他们本身的原因,只是我们也确实有小辫子在他们身上。
其实回头看,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遭遇就跟现在挺像。二十多年前咱们靠低价占了越南八成市场,结果同样因为质量不稳、售后跟不上,没几年就被日本品牌反超,到现在份额连5%都不到。
如果中国汽车不赶紧把质量和服务做实,光靠低价抢市场,等现代、大众、丰田这些品牌重新回来,咱们的优势可能说没就没了,更何况人家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挑咱的毛病呢,咱不能自己把把饼送到人家的手上。
在我看来,中国车企得赶紧转变思路。不能光顾着卖车,还要真正把售后体系建起来,把品控抓严,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俄罗斯市场就像一场大考,气候冷、用户挑剔、监管严,能在这站稳,才有资格去全球竞争。价格战能打开市场,但只有可靠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才能留住市场。
所以这场“差评风波”不完全是坏事。它逼着中国汽车产业从“求快”转向“求稳”,从追求份额转向塑造品牌。如果真能跨过这道坎,未来就不只是俄罗斯,全世界都会是中国汽车的舞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