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盈利、销量登顶——在这个不少新势力汽车品牌还在为“烧钱续命”发愁的时代,零跑却像不慌不忙的长跑选手,一路稳扎稳打跑到了队伍前列。问题来了在“智能”“豪华”“噱头飞起”的新能源市场,零跑是怎么逆着常规套路,把一辆十万级的家用车,做到让普通消费者买单还喊好?这背后到底是运气,还是硬实力?
先摆个对立——别的品牌走的是“高端定价+堆料炫技”路线,车价看着就像天上的星星,够得着的是少数人;零跑则干脆把枪口对准了最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把“实用+智能”全塞进十万出头的价位。有人说这是“平价造车的倔强”,也有人怀疑,这么便宜能靠谱吗?这就像有人坚信只有五星餐厅的牛排才香,而零跑偏偏用路边家常馆子的价格做出了同样的口感。到底能不能吃得放心?留着悬念我们慢慢拆。
半年多的用车体验告诉零跑车主,所谓“全域自研”并不是发布会上喊口号的噱头,而是实打实落在驾驶感和日常体验里的。电池底盘一体化,意味着高速过弯不飘——这可不是广告里那句“操控精准”的空话,而是司机在雨天匝道敢踩油的底气。510公里续航,不是表面数字游戏,每周通勤只充一次电的轻松感就说明一切。
而车机系统的响应速度才是真正的“越级享受”——不用反复喊“你好某某”,一次指令就搞定,连家里的老人都能玩得转,这才是智能科技落地的样子。相比同价位的合资车,少了那些“高不可攀”的外壳,却多了实用的温度。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挑刺——稳定好开,那也是新车半年。几年后呢?续航会不会缩水?系统会不会卡成PPT?更何况,新能源车的竞争如此激烈,今天的优势,明天是不是就成了平庸?市场上的风向,“高端化”声浪越来越大,零跑坚持平价路线的底气够不够长久?看似风平浪静,其实考验才刚刚开始。
反转来了——零跑的新产品线可不是“守着一亩三分田”,而是从年轻人的都市代步,到多孩家庭的长途出行,全部覆盖。Lafa5的平顺动力和快充速率,不光是性能数据好它解决了不少城市通勤族的痛点——不用在充电站泡半天。无框车门的颜值,就连那些没打算买车的人路过都要多看两眼。这种“产品矩阵化”背后,是企业在不同消费群体之间的灵活布局。不是硬造爆款,而是细分市场逐个稳住,这才是零跑能盈利的真招数。
前文提过的D19、A10,分别直击不同用户的“痛点”空间、操控、入门门槛。消费者看着价钱心理踏实,用着功能心里满足,这套打法的关键是——不和市场玩虚的,跟用户玩真的。
但别太浪漫化了。产品布局多,背后是供应链和研发压力倍增;不同车型的定位要差异化,不然就成了“套娃”。而新能源市场的技术迭代快到飞起,今天的“全域自研”如果不持续升级,就会被后来者轻易超越。看似全面覆盖,其实暗藏着更多运营和创新的难题。
有人说零跑站稳脚跟靠的是“硬技术+诚意定价”,听上去像夸奖,其实也是提醒技术必须一直硬下去,价格也不能一狠心就高攀了,否则所谓的“亲民”就成了昙花一现。消费者的记忆很短,对品牌的容忍很薄,今天的好感度可能就抵不过一次失望。
总有人感慨,零跑是市场少有的“真心对普通人”的车企。但一旦销量大了利润稳了,它还会继续坚持平价路线、为普通人造车吗?还是会像一些老牌车企那样,慢慢走向高端,把最初的“亲民”变成怀旧标签?你觉得呢——真性情,还是阶段性策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