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2025:冲击44万辆目标,销量压力能否突破?
先抛个问题:在国内新能源车圈,谁是被寄予厚望、出场自带滤镜却总被销量啪啪打脸的主角?没错,蔚来。自2014年横空出世,这匹号称“豪华新势力”的黑马就一路高歌猛进,资本追捧、粉丝哄抢,频频在风口浪尖刷存在感。蔚来品牌形象高大上,技术路线玩得溜,媒体曝光不要钱。可问题也扎堆来了:对不起,销量始终让人捏把汗。
今年上半年,蔚来、乐道和萤火虫三军用命,总共卖了11.4万辆,同比增长30.6%。听起来漂亮?可定下的2024目标是44万辆,眼下才跑四分之一。按照这节奏,年底谁来擦汗?有趣的是,蔚来自主品牌月均销量1.5万辆,在30万+的细分市场里能算打平。但你看看乐道L60,背着“冲销量”的大旗冲锋,月销巅峰6400辆,结果被Model Y一波降价杀得只剩招手的份。萤火虫也不省心,六月卖了3932辆,这数字在小型电车江湖不算少。问题是,县城以下充电桩稀松平常,车卖出去也用不上,一场夜色,连微光都难照亮痛点。
我们再看市场大环境。特斯拉Model Y一台顶你半年,友商间的大刀阔斧、价格战搞得天昏地暗。滴滴打车的都快开Model Y了,蔚来自家换电站越建越多,财报亏洞也跟着越挖越深。一个换电站年亏40万,全国两千站,这是什么概念?八亿窟窿直接糊脸上。虽说三分钟换电比加油还快,值得科技粉点赞——但换电“新电池换旧电池”的大争议,始终让人踟蹰。技术是创新,商业能否闭环,收益几时填坑,这谁也不敢打包票。
质量问题又成隐忧。ET5车主大呼激光雷达剐蹭维修费顶半月工资;乐道L60为省成本砍掉Orin芯片,消息传出后,车主群一片骂声;萤火虫买家痛斥“车机卡成连环画”,体验感堪忧。这一边技术玩高端,那一边用户反馈卡壳。产能效率也不在线,新车主交付时间拉长,品牌口碑开始摇头叹气。理想状态是高举高打、品质过硬,现实却是身背压力,难绘高增长蓝图。
蔚来高喊“2025年总销量突破44万辆”——别说普通车主,就连创始人李斌估计也一身冷汗。核心难题有哪些?第一,缺乏爆款车型支撑销量。第二,产品线过于细分,拳头品牌尚未打出影响力。第三,换电模式虽有差异化光环,成本压力远未化解。第四,市场争夺愈发激烈,价格战、智驾战、服务战三线升级。对手都在拼命放价、技术“卷”出花,蔚来怎么破局?
是否意味着蔚来只能束手待毙?倒未必。当前新能源车市场泡沫渐褪,消费者愈发理性,蔚来把高端路线走到底未必全是死路。一来,可以用个性化、原创设计吸引那些对品牌调性敏感的青年群体,像乐道、萤火虫做差异化补充。二来,国内市场卷到天花板,适时剑指欧洲,尝试出海或许是条活路。毕竟,现在欧洲电动车需求井喷,竞争难度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只要把握时间窗口,品牌溢价有可能放大。三来,要狠抓用户体验与售后服务,这才是长远竞争底色。毕竟消费者信任起来,宁愿多掏点买单。
当然,这些道理谁都懂,蔚来真正需要的是“执行力”。要打破销量瓶颈,还得在技术、成本、渠道三处攻坚。否则,目标只是数纸上谈兵的flag,互联网调侃永远不会缺席:“别人家半年销量赶你全年,李斌还敢立flag?”天花板就在头顶,突破就看是否真敢破釜沉舟。
蔚来这条路,没有谁可以随便成功。车圈是场修罗场,风光和泥泞就隔一条产线。蔚来是继续乘风破浪,还会迷航在“自嗨”的幻影中?44万辆高墙面前,一切都得重新定义。留一丝余地:决定蔚来命运的,或许就是接下来这半年。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