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还卖了近六万辆稳坐销冠,十月骤降一半销量排名跌至第十五位,新能源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9月还能卖出近6万辆——59907辆,说实话,我当时还在犹豫要不要写这个销量新闻。毕竟,这个数字,在国际大厂的调性里,算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成绩,但放在新能源市场这里,被冠以老大的位置,还是得有点仪式感。

转眼到十月,情况就变得有趣了。这两个月的差异,足够让人直呼过山车。十月只卖出了19448辆,环比下降超过60%。这不是一般的滑坡,是直线掉底。我心里一直在想,这都不是技术出问题,毕竟Model Y神一样的工艺、配置,我还真没见过哪个品牌能短时间内大幅跳水,尤其是销量。

9月还卖了近六万辆稳坐销冠,十月骤降一半销量排名跌至第十五位,新能源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有驾

说实话,Model Y的这个坡掉得太快了,问题很明显。第一个因素,起售价26万多块,这在10月的市场里算中高端吧,尤其是在厂家拼命打降价战的局面下,硬挺住没跟风,反而变成了一种自绝于市场。你想想,20多款车型都在调价,甚至有的车还打出了最低17万起。(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去翻了翻相关的问答和评论,发现很多潜在客户都在抱怨:你要坚持不降价,别人就看不上你,毕竟市场价钱就是硬道理。

你问我这是不是价格敏感到极点?我猜测,这个估算应该还挺靠谱的,毕竟优惠才是吸引人的关键,自驾体验才是真实的硬指标。有人说,特斯拉的超充收费太贵了,续航也在被打折扣——你说,这科技光环是不是也有色眼镜?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了几份售后反馈,车主的吐槽也不少:车内异味、座椅少点创新、充电桩排队还塌陷……(这段先按下不表)这可不光是技术落后的问题,更多还是品牌被神话着的光环被逐渐打破。

9月还卖了近六万辆稳坐销冠,十月骤降一半销量排名跌至第十五位,新能源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有驾

再看看上海工厂的调产节奏,去年十月的情况还差不多——放个假、保养设备,然后迎来新一波产能高峰。今年明显不同,十一月就要挺不住了。这几年春节过后,每年这个时候销量都在低谷徘徊,仿佛每年都在等着假期恢复期过后反弹,但今年却变得越来越困难。

有人会觉得,国产新势力不是在火中取栗么?我不完全认同。小米SU7十月交付突破两万辆,颜值还不错,智能座舱界的新宠,不光抢了部分潜在客户,还让一批老油条重新关注价格+配置的平衡点。方程豹钛7和智己LS6也都在两万多辆左右,价格区间挺扎实。比亚迪更狠,海鸥、宋Pro DM-i几款车,销量都破4万。这个数据,你咋着都得承认:国产车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我得补一句,能不能说国产车崛起靠的不是单纯的价格战?我觉得部分原因在于,国产品牌在技术、品质上不断追赶,不再只是便宜货。比如说,海鸥在续航和充电高速的表现,确实比Model Y好上一截。总有人问:速度快不快?我就猜测了一下大概:每百公里成本大概比特斯拉低2块钱左右(估算啦,没细算过)——这个数字倒也能解释,为何大家都在赌未来。

9月还卖了近六万辆稳坐销冠,十月骤降一半销量排名跌至第十五位,新能源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有驾

市场环境的变换也是一大因素。地方优惠政策收紧,还要面对2026年购置税要涨的黑天鹅,很多消费者都在持币观望。这个时间段,甚至出现一个奇怪的场景:新能源渗透到60%,自主品牌占据了市场前三甲,而特斯拉的排名从9月第7直跌到27位。有意思的是,你看清单——前15强里,基本上都是国产SUV。特斯拉在这个排名上的折戟,是不是说明,它还真不是不可战胜?

说回来,我一直在琢磨,十月的销量差距,难道仅仅是价格政策压力?我个人觉得,除了这些,更深层次的,是消费者看的不是品牌,而是性价比。曾经以科技标榜的特斯拉,现在内饰像毛坯房、车机有时死机、超充贵得离谱,让不少人开始犹豫。这也没办法——谁都知道,一辆车的真正竞争,不只是外表光鲜,里子才是硬道理。

9月还卖了近六万辆稳坐销冠,十月骤降一半销量排名跌至第十五位,新能源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有驾

(这段先不谈)话说回来,特斯拉如果11月能再推出立减1万+五年0息的优惠,可能就要追上十月的成绩了。但这个时机已经过去——十月的窗口期,就像错过的公交车,难以追回。我猜测,特斯拉是不是也有点怕在价格战中越陷越深?毕竟,维持利润空间也是硬道理。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你觉得,未来在这个玩家林立的市场中,特斯拉还能扳回一城吗?而国产爆款,又能火多久?这个谁哭得最香的局,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我说不准,但可以确定的是,消费者的选择正变得越来越多样,也变得越来越理性。

9月还卖了近六万辆稳坐销冠,十月骤降一半销量排名跌至第十五位,新能源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有驾

也许,真正挺过这轮激烈战斗的,不只是车型和品牌,还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价钱标签。话说,除了价格,你还关注啥?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