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泊车剐蹭了谁赔?"这个困扰车主多年的问题,今天被比亚迪用一纸承诺彻底打破。当其他车企还在为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踢皮球时,比亚迪竟宣布为天神之眼用户全额兜底——这背后究竟是对技术的绝对自信,还是新能源赛道上的豪赌?
解读兜底承诺的三大突破
比亚迪的"安全兜底"承诺绝非文字游戏。细读条款可以发现,其将车辆驶入车位全过程纳入保障范围,包括偏置泊车、窄车位自动收后视镜等高风险场景。更关键的是,不同于特斯拉FSD需要用户签署免责协议,比亚迪直接承诺"依法由本车承担的损失"全部负责,相当于把保险公司的活揽了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兜底方式的技术含金量。通过OTA升级后的天神之眼系统,已实现夜间80km/h识别两轮车、120km/h两段式刹停等L4级核心能力。这些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才是比亚迪敢做行业首个"兜底侠"的底气。
用户权益保障的范式革命
这场兜底承诺本质上是驾驶权责的重新分配。传统模式下,智能驾驶出事故需用户报保险,次年保费上涨等于二次惩罚。而比亚迪开创的"车企直接赔付"模式,不仅省去用户垫付资金的麻烦,更彻底解除了技术试错的心理负担。
数据或许最能说明问题:百万级天神之眼用户基数下,比亚迪仍敢承诺兜底,反映出其对故障率的严格控制。就像手机厂商提供碎屏险的前提是屏幕足够坚固,比亚迪显然已完成从"责任规避"到"责任共担"的认知跃迁。
智能驾驶竞赛进入深水区
当行业聚焦于算力竞赛时,比亚迪用兜底承诺揭示了智能驾驶的终极评判标准——不是实验室数据,而是真实场景的容错能力。这种将技术自信转化为保障承诺的做法,正在倒逼整个行业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智能驾驶?
回望燃油车时代,安全气囊的普及始于沃尔瓦的"气囊伤人我们全赔"承诺。今天比亚迪的智能泊车兜底,或许正在书写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同款传奇。当车企敢于为技术失误买单时,消费者获得的不仅是经济保障,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信任契约。
技术的终点始终是人文关怀。比亚迪这步险棋背后,藏着中国智造最珍贵的品质:不把用户当测试员,而是当作技术进化的同行者。下次当你看到自动泊车的方向盘自己转动时,或许会想起这个车企为安全感买单的夏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