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哈尔滨那辆在港口睡了七年的宝马320i,把我给看乐了。
这事儿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行为艺术,一个关于“时间”和“信仰”的玄学实验。不装了,摊牌了,这已经不是车的问题了,这是在修仙,是汽车圈的“道诡异仙”。
单点爆破一下,这辆1999年的德国原装320i,到港七年才上牌,等车主提到手,黄花菜都凉了九年半了。什么概念?就是你2007年,揣着一笔巨款,兴高采烈去4S店,结果人给你端上来一盘1999年的德国酸菜。隔壁国产的宝马3系都换代了,你这儿还在研究上古符文呢。这操作,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自己的逻辑处理器。
这车的参数,现在看就是个笑话。2.0升六缸自吸,百公里加速10.9秒。讲真,现在随便一个买菜车,一脚油门下去都能让这位德国老将先吃一嘴尾气。四档自动变速箱,方向盘光秃秃像个脸盆,手动空调,帆布座椅。这配置,梦回大清都嫌素了点。车主还特自豪地指着那个掉了漆的logo说,就为了保持“原装”。
看到这里,正常人的思维就该宕机了。一个性能被时代碾压,配置堪比老头乐的工业垃圾,凭什么现在估值60万?开票价才38万啊。难道时间不是杀猪刀,而是点金手?
诶,这就对了。你开始觉得荒诞的时候,你就摸到这门玄学的门槛了。
你必须明白,买这车的人,和我们这种凡人,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宇宙。我们买车,看的是马力、扭矩、零百加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我们追求的是“性价比”,是“实用主义”。而人家呢?人家是在购买一个“神龛”,一个可以供奉起来的“精神图腾”。
这辆宝马最值钱的是什么?不是那台M52发动机,也不是那个四速变速箱。是它“在港口睡了七年”这个故事,是它“德国原装进口”这个出身,是它“配件死贵还找不到”这个门槛。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近乎宗教的“仪式感”。
我给你演绎一个场景。你花60万买了这车,停在车库里。朋友来了,开着最新的理想L9,屏幕多到能打斗地主。他问你,你这破玩意儿咋这么贵?这时候,你就可以用一种看透一切的上帝视角,轻描淡写地说:“你不懂,这是一种传承。”
就这一下,B格直接拉满。你的朋友瞬间就从一个科技新贵,变成了一个不懂艺术的土鳖。他车里那些彩电冰箱大沙发,在你的“德国原装信仰”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且无力。他跟你聊技术,你跟他聊情怀。他跟你聊体验,你跟他聊历史。这就是降维打击。
这车的维修成本更是这门玄学里最关键的一环“渡劫”。换个火花塞1500,换个水箱总成3.2万。我靠,这简直是抢钱啊!但对于信徒来说,这不是花钱,这是在给信仰充值,是在为自己的品味“上香火钱”。每一次艰难的寻觅配件,每一次和五十多岁老师傅的亲切交流,都是在巩固自己的信仰壁垒。这车换的不是零件,是“舍利子”,一颗一千五。普通人觉得这是消费陷阱,但信徒觉得这是“修行”。但能修,就是能修。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有点理解这种心态。人到了一定年纪,总想抓住点什么对抗时间的流逝,对抗这个越来越快、越来越同质化的世界。别人都在卷新能源,卷智能驾驶,卷万物互联,你偏不。你就要守着一个内燃机的古早遗物,像个老派的武林高手,守着一本残破的剑谱。这本身就是一种宣言,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带我玩”的掀桌子式躺平。
当然,这种情怀一文不值。这玩意儿的本质和炒鞋、炒币、炒NFT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资本和人性合谋的一场大型“郁金香泡沫”。但你不能否认,它确实给一部分人提供了情绪价值。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这事儿拔得太高了,可能车主就是单纯觉得这玩意儿能升值,像炒茅台一样。但我偏不,我就要说这是玄学。
你看那个新闻,说另一个车主花46万收了辆同款,结果找不到刹车片,最后当废铁卖了。这就是修行失败,渡劫没渡过去,直接“成盒”了。而哈尔滨这位车主,能把这生意做下去,那他不是车商,他是“上师”,是“活佛”,是这个小众教派的精神领袖。
所以,当听说有收藏家准备买这两辆宝马当结婚礼物,还要“原地封存留给后代”时,我一点都不惊讶。这操作太对了,简直是典中典。这才是这件“法器”最好的归宿。它根本就不应该上路,公路的复杂路况只会玷污它的神性。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而这种老宝马的神性,关键就在于不上路。
它应该被供奉在恒温恒湿的车库里,像个琥珀里的恐龙。后代子孙看着这个不会跑也不能开的铁疙瘩,会陷入深深的思考:我的祖先,当年到底在想什么?
这就够了。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比车有价值。
所以你问我这车值不值60万?我的答案是,它值600万。为什么?因为对于信徒来说,信仰无价。而对于我们这些凡人来说,能看这么一出精彩的猴戏,也值回票价了。就问你怕不怕?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