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奶嘴”,新能源汽车驶向新赛道

财政补贴持续13年的“护航”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终于开始独自航行。

告别“奶嘴”,新能源汽车驶向新赛道-有驾

2023年1月1日,持续13年的新能源汽车国家购置补贴政策正式终止。

这意味着,购买纯电动车最高12600元、插电混动车型4800元的财政补贴成为历史。

补贴退出后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着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关键转型。

车企在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间寻找平衡,消费者在政策窗口与购车决策中权衡利弊。

一、补贴退场:一个时代的结束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历史可追溯至2009年。

那年,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试点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给予补助。



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购置补贴政策。

补贴退坡并非突然到来。

2016年,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财政补助已明确采取退坡机制。



截至2018年,单辆纯电动乘用车补贴均下降了约50%。

2020年至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年基础上退坡10%、20%、3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指出:

“从‘十城千辆’工程在出租车、公交车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步试点推广,到补贴政策优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换道超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政策转型:从“普惠”到“精选”

随着国补退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已形成 “税收减免+以旧换新”双支柱体系。

根据现行政策,购置税减免政策将在2025年底前全免(最高省3万元),2026年起减半。



以旧换新国补则针对报废2018年前新能源车或国三及以下燃油车换购新能源车,最高补贴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政策显著提高了技术门槛。纯电续航需≥400公里(淘汰300-400公里车型)、电池能量密度≥160Wh/kg。这些标准直接导致10万元以下低续航车型购车成本上涨5%-10%。



地方政策也存在“明补暗限”陷阱。

告别“奶嘴”,新能源汽车驶向新赛道-有驾

某区域充电补贴需年充电量≥2000度(约1.5万公里续航),另一区域综合优惠6.5万元但仅限指定车型。

三.成本博弈:车企与消费者的双重挑战。



补贴政策终止后,车企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2023年初,包括比亚迪、长安深蓝、奇瑞新能源等多家车企对旗下相关车型价格进行了调整,涨幅在数千元不等。

比亚迪上调幅度为2000-6000元,广汽埃安涨价3000-8000元。

与此同时,一些车企选择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长城魏牌宣布对部分车型维持指导价不变,企业将自掏腰包补贴用户每台4800元。

零跑汽车承诺不涨价,并推出万元现金补贴等限时优惠。



特斯拉则反其道而行之,开启了新一轮降价。

从2023年1月1日至2月28日,特斯拉提供6000元限时交付激励及4000元保险补贴。

随后又将Model 3与Model Y双双降价,最高降幅达4.8万元。



对于消费者而言,2025年底是一个重要的购车窗口期。

以购买23.55万元的车型为例,2025年无需缴纳购置税,而2026年则需缴纳约10420元。

告别“奶嘴”,新能源汽车驶向新赛道-有驾

40万元的高端车,2025年仅需交约5400元的税,2026年则增至约20400元。

四、 市场反应: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



国补退出对市场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3年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规模达33.2万辆,同比下降6.3%,环比下降48.3%。

许海东解释,这种暂时遇冷背后有春节较早、去年底需求提前释放等多方面因素,不应完全归结为国补退出。

他认为,“断奶”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阶段性的,进入“后国补时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实现平稳过渡。

从长远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具备自我造血能力。

从2009年到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5294辆增长到688.7万辆,产销量近8年稳居全球第一。

市场主体活力被激发,自主品牌茁壮成长。2013年至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年注册量从约5100家跃升至23.94万家,增长47倍。

五、全球视野:中国策略的高明之处

对比全球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国的策略显得更为高明。



美国采取的是贸易保护主义路线,《通胀削减法案》要求想获得7500美元补贴的车辆,其电池关键矿物需从北美或美国“朋友圈”来,电池组件需在北美生产。



欧盟走的是“生态系统”路线,一边给消费者发购车补贴,一边大力投资充电桩,同时扶持本土电池产业链。



中国则采用技术标准驱动,通过设立清晰、高要求的技术门槛,为所有想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玩家划定新赛道。



中国正从一个单纯的“市场提供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这不仅能倒逼国内产业升级,还能在全球范围内输出技术理念和产业标准,从而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六、消费者指南:全周期成本与风险管控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需建立 “政策适配—场景匹配—权益保障”决策模型。

年行驶里程是重要的决策参考点。

数据显示,年行驶1.5万公里是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成本临界点。

对于城市通勤且充电便利的用户,年里程超过此数选择新能源车,电费节省可覆盖残值损失。

新能源汽车购买全周期还暗藏多重权益陷阱,需警惕合同、销售、售后三大环节风险。

浙江省消保委调查显示,20个品牌合同存在交付时间模糊、定金条款霸王化、配置变更单方权、质保范围缩水等共性问题。

保值率也是消费者需重点考虑的因素。

新能源汽车保值率正呈现极端分化的市场悖论:

行业数据显示,一年车龄头部车型保值率可达88.7%,而85%的车型三年保值率跌破50%,形成“首年溢价、三年腰斩”的独特现象。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546.8万辆,渗透率已突破53.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全年销量将达1650万辆,渗透率超55%。

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与政策精准调控共同推动行业从“价格战”的泥潭转向真刀真枪的技术竞赛。



消费者们,短期内购车成本可能会增加,但从长远看,能买到的将是技术更先进、能效更高、品质更可靠的好车。

告别“奶嘴”,新能源汽车驶向新赛道-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