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燃油轿车销量无缘前十,这事怎么看都不正常。
4月的销量榜单一公布,很多人都开始议论了。国产轿车确实有大飞跃,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燃油车却连前十都进不去。按理说,燃油车市场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用户基础,怎么可能一下子被新能源碾压得无话可说?最好的国产燃油车——长安逸动,只排到第12位,周平均销量才七千多辆。而新能源的比亚迪海鸥、秦L、吉利熊猫这些,动辄月销破万,甚至有人说这些车要直接把燃油车打退到边缘。我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但是冷静下来想想,销量数据虽然扎眼,但它背后未必是那么简单的。我们一步步拆开来看。
先说销量本身。4月榜单里,国产新能源轿车的确是气势汹汹,榜单前十基本被它们包圆了,像比亚迪海鸥前三周累计就卖了两万多辆,小米SU7也有七千辆的单周销量。这些数字确实看着挺吓人,但燃油车的表现真的就那么差吗?未必。首先,燃油车的市场规模还是很大的,只不过新能源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吸走了部分原本属于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其次,燃油车的销量并不是一个月突然断崖式跌落,它其实是多年趋势的结果,4月这份榜单只是把这个问题放大了。
再看看营收和利润。新能源车为什么卖得那么猛?价格亲民是核心因素之一。像比亚迪海鸥,起步价才7万左右,吉利熊猫更是直接杀到五万以下,这些车的价格几乎是燃油车里A级车的价位底线。便宜是好事,但便宜意味着单车利润可能不高。新能源车企为了抢市场,很多在初期会压低利润,甚至有些车型毛利率接近于零。换句话说,它们的销量爆发,更多是为了跑量、拉市场占有率,而不是现在就指望赚大钱。燃油车不一样,它是靠稳定的利润维持成本和研发的,虽然销量下滑,单车的利润还是有保证的。
再补一句,新能源的毛利低也和高研发投入有关。像比亚迪这样的大厂,电池技术研发、智能化硬件升级,都是烧钱的事。研发费用吃掉了企业的利润,但这是“战略性亏损”,目的是抢占未来市场。这和燃油车的研发节奏完全不同,燃油车的技术更新迭代相对成熟,成本压力没那么大,不需要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因此,燃油车看着不那么激进,但它的财务状况可能比新能源车企要稳一些。
顺便拉个对比,看看国外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国外传统燃油车品牌其实也在经历类似的阵痛,比如大众、丰田这些巨头,新能源转型虽然提速了,但燃油车的销量同样在被压缩。而造车新势力呢?它们的压力也不小,像小鹏、理想这样的品牌,虽然新能源销量增长很快,但这些企业的账期问题、利润率问题,和国产新能源主流品牌是差不多的。甚至说,有些造车新势力的财务状况比燃油车企还危险,因为它们缺少稳定的盈利支撑,完全是在押注未来。
说到底,燃油车的“完败”和新能源的“爆发”其实是一场阵痛。不是谁突然不行了,也不是谁短时间内崛起了——这是市场在从传统动力向新能源动力转型的必然过程。新能源车企表现得更激进,动作更大,因为它们的目标就是在这一轮转型里抢占主动权。燃油车企看着更稳,甚至有点被动,但它们的优势是市场基础深厚,能扛得住短期销量的波动。
所以,这事表面上看吓人,但拆开看,其实没那么危险。国产燃油车并不是突然失去了市场,它是在新能源竞争压力下调整自己的节奏。而新能源车企现在虽然抢占了销量榜单,但要真看财务表现,很多还在战略性亏损阶段,远没到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步。这些数字背后,是市场在转型,是企业在博弈。燃油车不是没活路了,新能源也不是稳赢了。要紧盯的,是这些企业接下来的动作——它们是选择乱花钱还是抓住机会,是继续亏损还是找到盈利的模式。最终的结果,不是销量数据能直接告诉我们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