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30年首次反转,中国工厂开始给日本品牌定规矩了

你能想象这样的画面吗?南京工厂里,日本工程师拿着中方制定的技术标准,一条条对照检查。这事儿要搁十年前,打死也不敢信。可现在,这事儿真真切切在长安马自达的生产线上发生了。

说起来你可能觉得新鲜,一台叫EZ-60的电动车,把三十年的合资规则彻底掀了个底朝天。以前咱们都知道,合资就是拿市场换技术,中方出地、出人、出钱,日方出品牌、出技术、出标准。现在呢?这台车把这套玩法倒过来了——技术中方说了算,标准中方来定,日方反而成了学生。

这变化来得有多猛?咱们慢慢掰扯。

看不见的较量,藏在一次撞击里

欧洲人测车有多狠?他们专门搞了个侧面柱碰测试,就是让车以32公里的时速,侧着撞向一根直径25厘米的柱子。这速度看着不快,可你想想,整个冲击力全压在B柱那一小块地方,车门能不能开、人能不能活,全看这一下。

很多车企在这关就翻了船。有的车碰完B柱直接戳进车里半米多,车门卡死打不开,安全气囊爆了也白搭。EZ-60呢?碰完B柱入侵不到5厘米,车门照样能开。这个成绩拿到欧洲,直接给了五星满分里的92分。

你知道这意味着啥吗?意味着这车的安全标准,已经不是拿中国标准、日本标准在比,而是直接对标全球最严的欧洲标准。以前合资车都是“中国特供版”,配置缩水、材料打折,美其名曰“本土化”。现在好了,中国工厂生产的车,欧洲人免检就能直接上路。

这事儿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信号——中国工厂不再是代工厂,而是全球母厂。啥叫母厂?就是这儿生产出来的东西,全世界都认,都得照这个标准来。

华为进场,马自达第一次有了“电子大脑”

马自达这个品牌,一直以来都有点拧巴。别人家都在搞自动驾驶、搞智能座舱,它还在那儿坚持“人马一体”。说白了,就是觉得机器不如人靠谱。可这次不一样了,EZ-60直接把华为的ADS 2.0智驾系统整上了。

这套系统有多厉害?它在重庆那种8D魔幻城市跑了50万公里,把各种立交桥、单行道、窄路掉头全学了个遍。你开车在广州天河堵到怀疑人生的时候,它能自己判断、自己变道、自己过红绿灯,稳得跟老司机似的。

关键是,这套系统不是日本人研发的,是华为的。马自达以前那套i-ACTIVSENSE系统,说实话就是个L2级别的辅助驾驶,现在直接跳到准L3级别。这一跳,跳的不是技术代差,跳的是思路——日本车企第一次承认,在智能化这件事上,中国供应商比他们强。

更绝的是,这套系统还能OTA升级。老车主买了车,系统照样能更新,不像有些车企,新功能只给新车用,老车主只能干瞪眼。这才是真正的“不割韭菜”。

合资车企30年首次反转,中国工厂开始给日本品牌定规矩了-有驾

95%国产化,把日本人的成本优势打没了

咱们再说说更实在的——钱。

以前合资车为啥贵?因为核心零部件都是进口的。发动机日本造,变速箱德国造,电池韩国造,运到中国组装完再卖,层层加价,消费者买单。EZ-60呢?95%的零部件都是国产的。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宝钢的高强度钢、华为的智驾芯片,全是中国货。

这个国产化率意味着啥?意味着成本直接腰斩。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做到255瓦时每公斤,同样的电池包,比上一代轻了55公斤,续航还多了60公里。宝钢的低碳钢,强度提升30%,单车碳排放降了120公斤。

你可能会问,国产化就意味着质量打折扣?恰恰相反。这些国产供应商,很多都是给特斯拉、奔驰、宝马供货的。他们的技术水平,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便宜没好货”的水平了。

南京工厂的生产线,120秒就能完成不同车型的切换,每小时能生产60台车。德国TÜV的工程师来验收,就给了一句评价:“全球免检水准”。这五个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极端测试,把车逼到绝境里

造车这事儿,光在实验室里测是不够的,得拉到极端环境里去折腾。

EZ-60在吐鲁番50度高温下烤了480小时,在漠河零下40度的冻土上跑了一个冬天。电池温差控制在正负2度以内,热泵系统在零下20度还能保持90%的制热效率。

更狠的是,他们还把车拉到丙察察那种碎石路上,48度的昼夜温差,空气悬架连续工作200小时,一滴油都没漏。

为啥要这么折腾?因为这车不光要在中国卖,还要出口到东南亚、澳洲、欧洲。泰国40度的湿热、澳洲内陆的干旱、北欧的冰雪,都得扛得住。你不把车逼到绝境里,怎么知道它的极限在哪儿?

右舵版已经发货,中国标准开始输出全球

11月份,右舵版的EZ-60已经发往泰国了。2024年,澳洲市场也会开卖。欧洲版正在德国做车机系统的本地化适配。

合资车企30年首次反转,中国工厂开始给日本品牌定规矩了-有驾

你看,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把中国市场的车拿到国外去卖,而是在中国工厂里,按照全球最高标准生产,然后输出到全世界。

以前中国车企出海,都是去东南亚、非洲、南美这些市场,因为欧美市场门槛高、标准严,进不去。现在呢?中国工厂生产的车,直接对标欧洲标准,欧美市场也能去闯一闯了。

这个变化有多大?就好比以前咱们是给别人代工,现在是别人拿着咱们的图纸去生产。角色彻底换了。

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共创”,三十年的剧本改了

说到这儿,咱们得聊聊更深层的东西了。

1984年,北京吉普成立,开启了中国汽车合资的大门。那时候咱们啥都没有,没技术、没品牌、没管理经验,只能拿市场去换。外方出技术,中方出市场,双方各占50%股份。

这套模式一玩就是三十年。合资车企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可中方学到了多少技术?说实话,不多。核心技术人家不给你,关键零部件人家不让你碰,最多让你学学生产管理、质量控制。

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秘书长说了一句话:“市场换技术时代结束,技术共创时代开场”。

啥叫技术共创?就是中日双方坐在一起,共同投入、共享平台、共销全球。不再是谁教谁、谁学谁,而是谁有优势谁就拿出来,一起做一台全球最好的车。

EZ-60就是这个模式的第一个产物。华为的智驾、宁德时代的电池、宝钢的钢材,这些都是中方的优势。马自达的底盘调校、人机工程,这些是日方的优势。大家取长补短,做出来的车,既有日本车的精致,又有中国车的智能。

东风日产已经宣布,下一代电动车也要按这个模式来。其他合资车企估计也会跟进。三十年的旧剧本,就这么被撕掉了。

老百姓能得到啥实惠?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这些变化跟咱们普通人有啥关系?

关系大了。

合资车企30年首次反转,中国工厂开始给日本品牌定规矩了-有驾

第一,车更安全了。欧洲五星标准的车,在中国也能买到,而且不用加钱。以前那种“中国特供版”,配置缩水、安全打折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第二,车更智能了。华为的智驾系统,50万一套的配置,现在15万左右的车就能用上。而且还能OTA升级,车越开越新。

第三,车更便宜了。95%国产化,配件价、维修费都能降下来。以前换个进口零件,动不动几千上万,现在国产件又便宜又好用。

第四,车更环保了。宝钢的低碳钢,单车碳排放降120公斤,相当于种6棵树。你开着这车,就是在为减碳做贡献。

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

EZ-60这台车,表面上看是一台电动车,实际上是中国汽车工业三十年积累的一次总爆发。

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到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从华为的智驾芯片,到地平线的车规级芯片;从宝钢的高强度钢,到宁德时代的CTP技术——这些技术,十年前咱们连听都没听过,现在全球车企都在用。

更关键的是,这些技术不是藏着掖着的,而是开放出来的。你用我的电池,我用你的芯片,大家一起把车做好,一起去全球市场竞争。这才是真正的产业升级。

有人说,中国车企现在是在“内卷”,价格越打越低,利润越来越薄。可你换个角度想,这种“内卷”不正是在倒逼技术进步吗?十年前谁能想到,15万的车能有50万的配置?谁能想到,中国工厂生产的车,能拿欧洲五星?

这场变革,不光改变了中国汽车工业,也在改变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

下次你在街上看到一台右舵的EZ-60,别觉得奇怪。它可能是从南京工厂发往澳洲的,也可能是发往欧洲的。它身上带着中国工厂的焊枪温度,也带着中国车企第一次在全球规则里“写试卷”的底气。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次,轮到中国工厂给全球定标准了。

你觉得这个变化来得晚不晚?你身边有开合资车的朋友,开始考虑国产车了吗?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