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现在一说到汽车,尤其是电动车,绕不开中国品牌。
而一个美国学者写的文章,就点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矛盾现象:中国电动车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全球铺开,偏偏在美国本土,你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身影。
这挺讽刺的,对吧?很多美国人骨子里还觉得“美国的汽车工业天下无敌”。但他们可能没细想,全球真正能靠自己造出像样汽车的国家,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而中国汽车,现在正实实在在地接管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
就拿美国南边邻居墨西哥来说吧,这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就那么短短两年时间,来自中国的汽车品牌——长城、奇瑞、长安、比亚迪这些名字,已经占了大半壁江山。
尤其在新能源车这块,靠着极高的性价比,中国品牌近乎是独霸了墨西哥市场。想想看,两年,就把以前占主力的美日车企给挤下去了。
但更有意思的是,墨西哥旁边就是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美国,中国电动车却一辆都进不去。
你说要是嫌中国车贵或者质量差,那也就算了。但事实恰恰相反啊!无论是电动车本身的质量,还是那个诱人的价格,美国现在的车真没法比。这么好、这么实惠的东西,就是进不了美国的大门。
这位美国作者就发现了,在墨西哥卖的中国车,价格跟在中国老家差不多。
比如比亚迪Atto,墨西哥也就卖个1.5万到1.8万美元。可到了欧洲,价格就蹿到2.5万到3万了。而美国呢?平均售价超过5万美元!贵也就罢了,关键是美国的电车更新换代还跟不上趟。
作者提到,中国市场上的电车,平均半年就升级一次(这个说法我没亲身体验,不好确定)。反观美国市场,这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他分析来,分析去,结论很直接:这就是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的结果。对中国车的限制,几乎是“没有天花板”!市场份额稍微超过10%?调查你没商量。
他甚至举了个鲜明的对比:苹果的库克在中国受到热烈欢迎,反过来,中国公司高管去美国,受到的“隆重接待”却百分之百是来自美国的执法人员调查盘问。
说白了,美国已经是在想方设法全面禁止中国公司在美国开展业务了,明的暗的都有,甚至直接动用法律手段将其定为非法。
他还提到,日本车能在美国设厂,那是因为日本是美国盟友。中国?不行。他的建议是,不如学学当年的做法,让中国车企来美国投资合作,就像当年欧美车企进中国一样。
当然,他也加了限制,说中国投资比例不能太高,技术得留在美国。他甚至提议美国车企趁现在去股市收购中国车企的股票……因为他觉得再不这么干,美国汽车业很可能重蹈七八十年代英国汽车的覆辙,面临消失的风险。按中国车这种便宜、技术先进又发展迅猛的势头,很快就能主导市场。
前面几乎都在夸中国车好,对吧?但话锋一转,这位作者又暴露了心态。
他说中国车好是好,但对质量还是有点“不放心”。理由呢?他觉得中国车里塞了太多花里胡哨的科技玩意儿,认为这些更多是为了炫技,华而不实。他甚至武断地下结论,说这种高科技汽车搞的是“一次性商业模式”。
你看,虽然前面夸了一大堆,骨子里还是放不下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硬要挑点刺。自己造不出同等水平的电车,就诬蔑人家是一次性商业操作。
最后,他又绕回墨西哥市场中国车成功的原因。除了承认价格便宜这个核心因素,他还是忍不住找补,认为墨西哥的安全标准定得太低,暗示在墨销售的中国车可能是“低配版”,达不到美国那套高标准。这刺挑得,感觉纯粹是为了平衡心理。
他甚至挑了个更无聊的刺:墨西哥卖的中国电动车,用的是中国的国标插头(GB/T),而不是西方的CCS1或CCS2插头。他居然推测这车原本是打算销往中国的。这理由,真是主打一个“无中生有”。人家墨西哥人自己都没觉得是问题,他一个美国人倒替人家操起心来。
说白了,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咸吃萝卜淡操心”吗?中国车在全球崛起,唯独被美国拒之门外,背后的原因和心态,这篇文章倒是展现得挺真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