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近日发文支持汽车改装、房车露营和经典车文化,给国内沉闷的汽车后市场扔了颗“深水炸弹”。但看看满大街千篇一律的SUV,再瞅瞅国外轰鸣的改装车聚会,中国汽车文化的春天真要来了吗?
政策松绑,改装车能"野"起来吗?
德国街头合法上路的爆改保时捷,日本《头文字D》里拓海的AE86,美国66号公路上的火焰涂装肌肉车——这些让车迷热血沸腾的画面,在中国却要躲着交警玩。国内法规至今把动力改装、悬挂调整列为禁区,连换个轮毂都要战战兢兢。反观日本,改装件必须通过JASMA认证,既放开了创意空间,又守住安全底线。
咱们的改装文化还停留在贴车衣、装氛围灯阶段,不是车主不想玩,是政策"一刀切"卡着脖子。现在文件说要"有序发展",能不能学学欧洲搞个改装白名单?比如不影响安全的包围、轮毂直接备案,动力升级设定技术门槛,总比现在让改装店全转地下强。
经典车保护:消失的工业记忆
慕尼黑宝马博物馆里,60年前的507跑车还在享受恒温呵护;
美国圆石滩车展上,一辆经典奔驰能卖出上亿元。
反观国内,老上海牌轿车快被强制报废逼成废铁,红旗CA770只能在车库吃灰。德国给30年以上的老爷车发“经典车牌照”,年检都开绿灯,咱们的国标却还在玩“原则上保护”的文字游戏。
破局之路:松绑之后更要建规矩
政策开口子只是第一步,关键得补上三块短板:
法规别当“铁笼子”:学德国搞分级管理,外观改装备案就行,动力改装设技术门槛;
产业链不能瘸腿:现在改装件八成靠进口,得培养中国自己的"AMG""巴博斯";
文化需要仪式感:美国有改装车大游行,英国有古德伍德赛车节,咱们能不能在海南搞复古车拉力赛?
从拉货的“四个轱辘”到承载文化的“大玩具”,中国汽车产业补上精神消费这堂课,或许比造电动车更考验功力。毕竟,当德国小孩在博物馆摸着百年奔驰流口水时,我们的孩子不该只认得4S店里的新款SUV。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