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慕尼黑车展期间,宝马和大众负责人同时提到中国市场的关键词。这事儿我最近一直琢磨,难得两家CEO的态度竟然能这么一致。明明你们平时还会互放话,免不了市场竞争的火花。可这次,他们说的牛头不对马嘴——都强调中国的重要性,仿佛把这块市场等同于未来的必争之地。我记得,一个销售小哥跟我说:去年来你们店的中国客,倒是挺多,但价格会比欧洲高出10%左右。我当时心想:是啊,渠道、服务、宝贵的时间,咱们都在为这批用户折腾。
你知道我多少有点疑惑——中国市场到底多重要?官方数据说,2024年,国内销量占全球的44%,这数字估算(样本较少,但体感接近实际)。这让我意识到,搞研发的、供应链的、甚至品牌调性,全部都绕不开这片土壤。比如说,最基础的零部件找中国供应链合作伙伴,几乎每个品牌都在生死时速谈合作。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天在展馆旁边的咖啡厅还碰到问道市场的人,他说:你有没有发现?这次展会,宝马一打开嘴,就开始讲中国市场的潜力,连刹车片都说要在中国自主设计。我就想,他们到底是真的看重还是只是在给中国市场投个鸡蛋。其实我个人估算(不完全可靠,但大致知道),2024年宝马在中国的销量大概在80万台左右,占全球的23%左右。而大众?可能更高一点,92万估算,差不多是他们的全球销量的30%。这数据也许说服不了所有人,但至少在台面上,足以说明中国产销量在他们的利润模型里,刀锋一样重要。
但咱们细想——这两家巨头的偏好其实挺不一样。宝马偏爱细碎的高端用户,售后、定制这些环节做得细腻一点;大众则追求量多,普及速度快。你会不会觉得,宝马在中国更像是一只慢悠悠的猎豹,期待的是长跑;大众就像一只勤快的蚂蚁,追求快节奏的拼搏?他们的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布局其实也不同,宝马那边偏重于精品研发,在上海新建了个小博物馆,展示未来电动的科技细节。而大众?他们在南京的工厂正在拼命扩大产能,寸土寸金,花了最多钱。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有没有想过,德国车企其实在中国的研发投放是不是在走捷径?我觉得,他们可能只是在找立即能拿到成绩单的办法。而到底能不能持久,我就不知道了。毕竟,研发投入和供应链稳定性,其实是个细节拼成的长跑。
有趣的是,除了展会上官方讲的期待,我身边的朋友、修理工甚至售后人员都表露出不同的真情。比如一位修理工说:我每天接待的车,国产品牌多,进口的少。他还补充,不过进口车维修复杂,配件贵,怕得很。这就涉及到供应链的复杂程度。很多零部件石油管都要进口,后续也难免出现断货或者涨价的尴尬。
还有个细节——我记得在展馆走了一圈,看到不少德国品牌都在强调本土研发、本土制造,但心里其实很清楚,这本土大多是个名头。供应链稳不稳?工厂靠不靠谱?这些才最关键。你说,开发一款新车,投入成本大概1500万人民币起步(估算,样本有限),调试了半年,才能铺到市场上。这个钱出来,就是市场走向的根基。 也许他们只是在用布局中国做营销,而真正的核心,是如何应对供应链的突发状况。
我对我们身边的消费者,其实也有点疑问。你要不要想一想,是不是有些品牌,真正看中中国的,还是因为它的市场价值——像块金子一样。又或者,他们早已在背后调好了策略,能定制出最符合中国用户的车型——再多的国际品牌,也得考虑地气。
想到这里,我又开始琢磨,德国老板们是不是也在偷偷准备,把未来的新技术都集中在中国?就像某些企业,为了赶上下一轮淘汰,提前在中国搞试验田。而我呢,平时在路上看到那些进口车,偷偷猜测,他们的零配件,可能都已经在跑车阶段提前准备好了。
我还记得朋友说过的一句话:你说汽车,除了看颜值、性能,还得看背后那条供应链链条多扎实。这个比喻真挺贴切。无数微小的节扣拼起来,决定你的车是不是跑得快、跑得稳。你说,整个产业链有没有可持续性?这个问题其实蛮难回答。
这场车展让我感觉,德国车企对中国的依赖,比我预料得还要深。或许,他们自己都在心里打了一套算盘——中国市场的潜力不光是数字,更关乎未来在全球产业链里的位置。而我,作为一线的观察者,只能带着满脑子疑问继续看下去。
说到不知道未来几年,哪些细节能先被我们注意到,比如一辆车变得更懂中国的瞬间……或者,一份微妙的合作关系,会不会就是那个关键点。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