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集团和襄阳的新动作,可以说彻底刷新了我们对地方招商模式的认知。以前的“静态招商”,说白了就是地方政府搭台唱戏,汽车企业过来吃瓜凑个热闹。但是这次,东风和襄阳搞的是全新的“动态育商”,这一手够绝,赋能拉满,身份从“客人”变成了“合伙人”,直接入局,真香!
说干就干,襄阳国资干脆利落,和东风成立了一家新合资公司。这波操作,不仅给双方利益绑定了个死扣,还让襄阳彻底站到了汽车产业革新的最前沿。大家都知道,眼下汽车产业的风口就是新能源——谁能在这个领域占得先机,谁就能笑到最后。所以,东风和襄阳敢这么玩,不仅有胆量,还是真有看头。
这个模式的亮点在于“三力合一”: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业协同。从这一新公司开始,政府不再当甩手掌柜,而是像队长一样踩准节奏号令全场;东风公司也不再只是递交财务报表的小透明,而是成为弄潮儿,把新能源关键技术搞到位;更妙的是,产业协同这一手,把上下游链条各种资源拧成一股绳。以前企业来投资,总是边干边摸索,跟骑半拉坏了的共享单车似的,怎么蹬怎么费劲。现在这模式等于把企业装上了电动助力器,喘口气就能加速。
但问题来了,有了模式,有了技术,有了资源,产业生态能不能真的顺利培育出来?这还是得看襄阳的执行力。襄阳要真想玩大的,不光是拉东风进来,一家独大没法形成生态。没错,东风是头号玩家,指哪打哪,但是能不能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加入,把襄阳的汽车行业从“小作坊模式”升级为“共创工坊模式”,才是考验所在。
同时,这个新增长极有多大潜力,也要看襄阳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支持汽车产业每天喊得震天响,真正能落实到政策、资金上的却没多少。这次东风和襄阳的合作,开了个好头,但如果未来政策跟不上,钱花不到刀刃上,对产业栖息环境打造不上心,那模式再先进也等于白搭。
吃瓜群众突然悟了,这其实是在提醒所有地方政府:经济转型不能光靠喊口号,必须亲力亲为。东风和襄阳这次的合作,很可能成为一种模板,为更多城市提供参考。赋能和产业协同是未来的趋势,但看起来漂亮的模式也不能随便拿来乱套,落地还是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襄阳这一引擎启动后,能不能真的拉动长远发展?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产业新城奇迹,或者只是风口上的一个纸质模型?能不能给全国其他地方发展卖个好经验?这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反正这信号挺强,但后续动作能不能经得住风浪,还得问问襄阳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