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自启动”罗生门:技术漏洞还是人为失误?

一辆静止的小米SU7突然自行启动,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缓缓驶离——这并非科幻电影桥段,而是9月30日发生在山东威海的真实事件。车主发布的监控视频显示,车辆原本安静停放在门口,却在车主与同行者毫无防备时突然开走,引发两人惊慌追赶。更令人困惑的是,小米官方解释为“误触手机操作”,车主却坚称全程未碰手机。这场各执一词的争议,将智能汽车的安全隐患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小米汽车“自启动”罗生门:技术漏洞还是人为失误?-有驾
image

监控视频里的诡异一幕

从车主提供的监控画面可见,事发时车辆处于熄火停放状态,既无人员靠近,也无明显外界干扰。车辆突然自行启动后,先是缓慢前行,随后加速驶离,期间刹车灯始终未亮。车主向媒体强调,手机当时放在桌上未被触碰,且车辆启动前未发出任何提示音。

小米客服的“误触说”与车主陈述形成尖锐对立。业内专家指出,若排除人为操作,车辆自启动可能涉及三类技术故障:蓝牙钥匙信号受干扰、车机系统软件漏洞,或传感器误判环境触发紧急机制。但由于小米尚未公开车辆运行日志,真相仍陷迷雾。

技术故障的三大可能性

汽车电子工程师分析指出,智能汽车的电子化架构虽提升便利性,却也埋下隐患。以本次事件为例,蓝牙钥匙若遭遇强电磁干扰,可能误判为解锁指令;车机系统若存在后台程序冲突,可能错误执行启动命令;而雷达传感器若将飘过的塑料袋误判为障碍物,也可能激活避障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SU7此前已因辅助驾驶缺陷召回11.6万辆,其软件稳定性本就存疑。但截至目前,涉事车辆的黑匣子数据仍未公开,使得技术归因缺乏关键支撑。

行业视角:智能汽车的“失控”通病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问界M7曾被曝“自动溜车”,特斯拉更因“幽灵刹车”屡遭投诉。这些案例暴露出智能汽车的通病:高度依赖电子系统却抗干扰能力不足,软件迭代速度与安全验证周期失衡。

更值得警惕的是责任界定困境。厂商常以“用户误操作”作为挡箭牌,而消费者因无法获取完整行车数据,维权时往往陷入被动。此次事件中,小米客服延迟回应、回避核心问题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信任危机。

争议背后的消费者权益困境

事件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的三大痛点:数据黑箱使车主沦为“信息盲人”,责任推诿让维权举步维艰,应急机制的缺失则放大事故风险。有律师指出,现行法规对智能汽车故障的举证责任划分模糊,厂商常利用技术壁垒逃避责任。

对此,专家建议车主遇到异常时立即保存手机操作日志与行车记录,并呼吁建立第三方数据托管平台。只有当行车数据像飞机黑匣子一样具备公信力,才能终结“罗生门”式纠纷。

呼唤透明与监管

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安全不应成为试错代价。小米汽车需公开涉事车辆完整数据,接受第三方检测;行业则需建立故障追溯标准,将数据主权归还用户。智能汽车的未来,必须筑基于透明与责任之上——毕竟,没有任何创新值得以生命安全为筹

#车主称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