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势N9月销2021台,为何难成爆款?
2021台。这个数字,出现在腾势N9的月销量报表上,像一记闷雷,砸在了比亚迪高端梦的前路上。
它本不该如此沉默。
三电机。925匹马力。3.9秒破百。
这些数字,是性能的宣言,是技术的图腾。
可市场,却给出了最冷酷的回应。
为什么?
领克900卖了7380台。问界M8接近2.2万台。而腾势N9,跌至2021台——比上个月还少。
差距在哪?
价格。赤裸裸的价格。
38.98万起。这是腾势N9的门槛。
而对手呢?领克900 28.99万起。问界M8也卡在30万区间。
差了整整十万。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十万,是两辆紧凑型SUV。是一年半的家庭开支。是孩子的国际学校学费。
再强的技术,也得过这一关。
易三方平台。多电机协同。后轮双电机独立转向。
听起来科幻。开起来惊艳。
但家用场景里……真的需要吗?
925匹马力。日常通勤,踩油门的机会有多少?
零百加速3.72秒。红绿灯起步快两秒——然后呢?堵在下一个路口。
性能过剩,成了奢侈的负担。
成本,全压在售价上。
如果——只是如果——腾势推出双电机版本。
砍掉一个后置电机。性能依然强悍:600+匹马力,5秒内破百。
电池容量从46.9kWh提升到50kWh以上。纯电续航突破250km。
价格下探到35万以内。
会怎样?
销量翻倍?保守了。
翻三倍都有可能。
看看市场吧。
绝大多数新能源大型SUV,都是双电机四驱。甚至单电机前驱也不少见。
三电机?凤毛麟角。
不是技术不行。是需求没那么高。
家庭用户要的是什么?
空间。舒适。智能化。可靠性。
还有——性价比。
腾势N9的空间,没问题。5258mm车长,3125mm轴距,比问界M9还大一圈。
六座布局,标配女王座椅。顶配带零重力模式。
后排舒适性,拉满。
配置呢?
双腔空悬。电吸门。五区空调。前后排隔音玻璃。
连车载冰箱都支持冷藏、加热、冷冻三模式。
帝瓦雷音响,低配20扬声器,顶配26个。
听着就豪华。
但问题又来了——
后排吸顶屏,只有顶配才标配。
低配要加钱选装。
音响升级也要加钱。
38.98万的车,这些不该是基础待遇吗?
对比一下。
问界M8把很多“高级感”配置打进了主销车型。
用户觉得值。愿意掏钱。
腾势N9呢?
你得先跨过一道高门槛。然后再掏钱补齐想要的配置。
心理落差,就这么产生了。
外观设计,见仁见智。
车头复杂了些。线条堆叠,元素众多。
不像问界M9那样简洁有未来感。
也不如领克900的硬朗犀利。
22英寸轮毂,撑起了气势。
悬浮车顶,增添了几分时尚。
可第一眼的震撼力——不够。
没有让人“非它不可”的冲动。
品牌力呢?
腾势,夹在比亚迪和仰望之间。
上有仰望U8的百万级光环。下有比亚迪王朝系列的庞大基本盘。
腾势的位置,略显尴尬。
它想走豪华路线。但消费者还在用“比亚迪”的滤镜看它。
技术是共通的。刀片电池。DM混动。易三方平台。
可品牌溢价,没完全建立起来。
同样的三电机,放在仰望U8上,叫“原地掉头”。
放在腾势N9上,叫“性能过剩”。
这就是认知差距。
再看竞品策略。
问界M8靠华为赋能,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是杀手锏。
领克900背靠吉利沃尔沃体系,操控与安全口碑深厚。
腾势N9呢?
技术很强。堆料很足。
但核心标签是什么?
“三电机豪华SUV”?太窄了。
“比亚迪旗舰SUV”?不够独特。
用户记不住。
传播乏力。
营销节奏也慢半拍。
上市初期热度尚可。月销破五千。
可后续缺乏持续的话题引爆。
没有大规模试驾活动。没有跨界联名。没有社交裂变事件。
声量,渐渐被淹没。
而汽车市场,从不等犹豫者。
一个月卖2021台。
听起来不少。
但对比投入的研发成本、渠道建设、品牌宣发……
远远不够。
更别说,这还是在比亚迪体系全力输血下的表现。
如果独立生存?
后果不敢想。
所以,问题归结为三点——
定价过高。门槛拦住了主流用户。
配置策略不灵活。该给的没给全,让用户感觉“抠”。
品牌心智模糊。技术强,但故事讲不好。
解决方案其实清晰。
立即推出双电机版。
价格锚定在33.98万左右。
电池加大。续航提升。
把吸顶屏、高级音响、空悬等关键配置下放。
让主销车型真正“无短板”。
同时,强化品牌叙事。
不要只说“三电机”,要说“全家人的移动行宫”。
不要只讲性能,要讲“静谧中的澎湃”。
用情感,包裹技术。
否则——
技术再先进,也只是工程师的自嗨。
市场不会为“厉害”买单。
只会为“值得”掏钱。
腾势N9有潜力。
底盘扎实。空间越级。能耗控制优秀——亏电油耗6.3L/100km,同级领先。
电动机总扭矩1035牛米,动力储备深不见底。
缺的,只是一个更接地气的姿态。
一个更懂用户的定价。
一次果断的产品线调整。
否则……
下一次销量下滑,可能就不是2021台了。
而是,更低。
更低。
再低。
直到,无人问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