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智驾”改名辅助驾驶,造车从来不是造神|封面评论

车企“智驾”改名辅助驾驶,造车从来不是造神|封面评论-有驾
蒋璟璟
工信部辅助驾驶出台“规范令”后,多家车企陆续收敛相关宣传。记者观察到,不少车企将“智能驾驶”“智驾”等表述替换成“辅助驾驶”,将“代客泊车”功能的介绍被修改为“代客泊车辅助”。根据工信部等监管部门此前发布的要求,车企需停止使用“智驾”“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采用“辅助驾驶”或“智驾等级+辅助驾驶”的命名方式。(北京日报)
车企“智驾”纷纷改名辅助驾驶,看似一夜变天,实是迟来的纠偏。一段时间以来,某些新能源车企言必称“智驾”,甚至出现了“智驾平权”“全民智驾”之类的宏大叙事浪潮。而事实上,“智驾”不过是产品文案、营销话术而已,其并不是严肃的技术标准、法律术语。各家车企“卷智驾”,最初是卷研发、卷产品,而后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成了夸张化的自我吹嘘与相互攻击。“智驾”狂热铺天盖地,极大误导了用户心智和消费者决策。为之降温,势在必行。
正是基于大面上的乱象和惨痛的个案,工信部前不久紧急发布新规,其明显有临时补漏的意思。其中明确,车企需停止使用“智驾”“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目前来看,这一规范令的效果立竿见影。然而,鉴于车企超强的造词能力,我们有理由担忧,避过这段风头过后,是不是又会抛出“新词”接力胡吹,比如说“类人化驾驶”“老司机模式”等等?时至今日,一些车企仍在鼓吹“城区NOA”,此类缩略语、有默认含义的“行话”,同样应该警惕。
在突破性的技术进展落地之前,在与之相关的法律权责关系再界定之前,车企统一采用“辅助驾驶”或“智驾等级+辅助驾驶”的命名方式,无疑是最稳妥、最合适的方案。其一方面相对准确描述了这一技术系统的原理本质、能力边界,是科学主义的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也给消费者、车主们,传递了正确的认知以及稳定的预期——少些误解,就少些误用。少些误用,就会少些误伤。以往的一些案例中,很多错误低级得可怕,教训实在太过深刻。
造车不是造神,汽车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可成神话,但对于具体某款乘用车绝对不能神化。动辄标榜“工业奇迹”“性能怪兽”“高阶智驾”云云,虚浮的厂商宣传话语,往往会外扩传导,对驾驶习惯、汽车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一代汽车,除了新的技术架构,其整个的推广模式,也是完全今时不同于往日。很多新车起势,都是依托于KOC带货、病毒式传播和社群饭圈营销,这一局面其实给规范“智驾宣传”提出了新的课题。
车企在发布会、官网、门店不再使用“智驾”名称,那么与之有盘根错节关系的各个车评人、车圈号和车主群组呢?新规则下,车企“代理人”的营销大战、流量大战,理应成为监管的重中之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