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用17.82万竞拍到的新能源车,结果垫个脚都找不到电池的踪影。
你知道我一开始咋想的吗?我也没细想过,毕竟不是买新车,哪能想到竟然一辆新能源车会没有电池。
我记得那天我在二手平台上看,这车价格还挺诱人的,像个捡漏。点进去一看,描述挺详细,车型、车况、人都挺好。我还特意翻了翻买家评价,没人评论电池问题。
可是收到车后,才真是猝不及防。我一翻修,电池呢?账面上车的价值,基本是电池占了一大半吧。没有电池,那就是个空壳车?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电池的估价得在10万上下。要不是我提前知道这个,我还真得买了车,结果花了钱,什么都得自己砸。
我打电话,问:电池呢?客服说,卖家那边是卖带电池的车,没问题,我自己联系卖家。卖家一接电话,笑眯眯的那电池,额……在协议里,您得自己去看。我还真找到了那个服务协议的蓝色超小字链接,藏在一堆售后说明里。它写的电池租赁&购买,正经得很,可字体缩了两半,怎么说呢,普通人浏览时候,根本不觉得那是核心信息。
我还真以为电池是自选,要不然,怎么会藏在那种角落?你说,这平台要是诚心想让买家明白点,怎么会让关键信息藏得这么深?再说,像我这种没细想过的人,谁会跑去翻协议的第12条?(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翻了翻车的配置参数,里面没一笔提到电池租赁或额外购买。你觉得合理吗?我估算一下——17.82万买的车,其实如果没有电池,只是个空壳,租赁1560元/月,租满一年就是18720元。而想买断,得再掏10万,合计差不多差不多要20多万,才能把电池算到车里。这比买个全新的同型号车还贵。真是圈钱专业户。
我又想了想,看看平台和卖家的态度。我要求退车退款,说:这不公平啊,信息根本没让人看到,买的是个完整的车,结果成了空架子。他们还跟我说,车辆已交付,流程合法合规,责任不在平台,只要我自己没看仔细。
我心里闪过一句:难不成这就是套路?不过我也不能光批评。毕竟,东西多复杂,谁不犯糊涂?我于是搜集证据,截了交易页面的全屏图,把聊天记录、车辆交接单、缴费通知都保存了。还找了位靠谱的律师,听他说,关键信息得显著告诉买家,否则就涉嫌误导。
他还说:电池对新能源车意义重大,必须明确披露,否则就是侵权。我当时真想问:平台怎么就能这么轻松地把隐性条款藏在协议深处?是不是都以规避为目的?
法院的判决倒是让我长了点心。最终,认定电池是车辆核心部件,属于必须披露的重要信息。他们还说,平台作为交易中介,理应在显著位置,提示用户电池租赁/购买的情况,不能就靠字小的协议让消费者自己发现。那个协议链接,字体比正文小一半,连我翻个快节奏的视频都不如。
判决:撤销购车合同,卖家退我17.82万,平台承担连带责任。事情结束后,我在网上也发了个帖子,提醒大家买新能源二手车,千万别只看价格,要问清楚电池在哪儿。否则,可能就像我一样,花了大价钱,得自己再掏腰包。
后来,那个平台倒是在整改,顶部专门标明电池权属是否租赁,还增加了针对买家的强制确认提示。你说,平台是不是也意识到:信息透明了,才利于二手市场健康发展。
我总会疑惑:你说这事会不会多发?很多人买二手车,也可能是躺枪。我这次的经历算是惊吓吧。你们有没有遇到类似的坑?我猜测,可能还真有人买完车,问客服:电池在哪?得到的回答就是——哦,那需要额外付费。
买车这个事,最重要还是自己动脑子。别只看价钱,还得拆开看那些隐藏条款。你们觉得,以后几个坑还能堵得住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