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跟我吐槽:哥,这二手车生意,真比跑外卖还难做。乍听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确实有几层原因。就拿我认识的几个同行来说,他们最近普遍反映,日子不好过,利润压得紧,客户也越来越挑三拣四。
先说第一个事儿——人人想赚大钱。就在上周,我跟老李,一个做二手车好几年了的老哥喝茶,他气愤地说:我收台车八万块,别人二手商能直接卖你十一二万,四成利润,正常生意都没这么好做啊!我也觉得这模型不太靠谱,价格涨得这么猛,客户肯定不买账。反倒是恶性循环,大家价格一涨,客户观望,担心被坑,生意越来越难做。等于自己把自己拆台,信誉都赔进去了。
再换个角度,提到新车降价,这事真让二手车坑不浅。新车厂家为了销量打价格战,我去年看了下市场统计,某合资品牌新车从标价26万砍到20万出头,差不多是降了20%。你说这波操作,直接砸了二手车的底价。像那台他县的准新车,刚被二手商收回来,都不敢随便卖,怕赔钱。毕竟,二手市场卖出价,得压得比新车低才走得通,结果就在价格战和库存压力中左右为难。
说到这个行业乱象,大家都懂。美女车主,一手精品车……你听起来像段子,但我之前修理厂里一哥们说,说是合格二手车,底盘锈得跟铁锅似的,卖家让你别看拆照。这种水份,几乎无处不在。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明知道有风险,但只能赌运气。就连业内人也不敢保证,每批车到底多少隐藏问题。小李还跟我说过一句他师傅的话:车坏了谁知道?拆车才发现。这让我更怀疑那所谓的精品车。
其实这个供应链就像做菜,买菜质量没保证,做出来的饭能好吃吗?二手车从收车、检测、整备、销售,每个环节牵扯资金和时间。没钱砸进去,哪来的优质库存和服务?但资金又不是大风刮来的,融资难、贷款贵,人工房租水电还得付,二手车商当然觉得压力大得很。哪怕一天卖出去几台,但扣掉成本和开销,剩下的利润真心不多。
消费者观念转变也是一个劲爆话题。以前大家买车都图便宜,觉得二手能捡漏。可这几年,买新车反倒成了常态,买家当中年轻人多了,特别是家里条件稳定的。新车有质保,出现问题厂家挡着,心里踏实。毕竟谁愿意怀疑手上开的车是潜伏炸弹呢?这点儿上,我个人也有点懵,消费者到底是理性多了,还是被营销忽悠了……没细想过。
我前些天翻了下我过去几个月的笔记,发现购车决策中,用户越来越注重买的安心而非买的便宜,这直接影响二手车的销量和利润。以我朋友小赵为例,他宁愿多花两三万买新车也不想入手所谓几万公里无事故精品车,这是很普遍的心态变化。
也不能全怪别人,我之前说的八九万收车,一下子卖到十一二万利润超40%这个说法太绝对了。实际上,不同城市、不同车系,利润走向差别很大。二手车真没那么好赚,有些地方利润不到10%,甚至亏本卖得更多。只是因为有些人炒作价格搞大水,影响了整体认知。说白了,二手车市场比你想象的还复杂。
顺带提一下,我看到一个同行算了个粗略成本,卖一台10万元的车,光人工和房租加起来得花三四千,算下来百公里成本快七块钱。这数字还不包括资金占用和风险。对于盈利本就不高的二手车商来说,这压力谁顶得住?难怪他们都抱怨难做了。
其实话说回来,每次这个话题提起来,我总忍不住问自己,二手车行业未来真能回暖吗?如果消费者越来越信新车,厂商再降价,二手车怎样才能赢回信任和利润?或者,用户会不会越来越依赖租赁和共享,二手车市场会不会因此缩水?这段先按下不表。
买车这事儿,就跟谈恋爱一样,讲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心和情怀。你说二手车商们失去的这两样,怎么找回来?我倒是很想听听你怎么看,毕竟现在这么多新手司机,二手车还能不能续命。
昨天跟修理工小王聊天,他突然冒出一句:二手车这玩意,本质上就是靠故事卖钱,买车的故事讲得好,车就好卖。这句话,够犀利也够真实,不知道你有没有在买车时被故事打动过?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