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的皮鞋踩在考场门口的地砖上节奏分明,像西班牙弗拉明戈,却带着刑侦现场的肃穆。宪兵的肩章下肌肉紧绷,目光扫视着来往的人群。241名东方面孔低头走进考场,没有人交头接耳——气氛甚至比起飞前的航站楼还凝重。考前,有人悄悄地在桌下擦干手心汗,也有人下意识地挺了挺背,仿佛是要面对什么不是理论而是实战的考验。场外的午后阳光,经过那扇厚重的玻璃门,洒进来时也被稀释成一层警觉的薄雾。
如果你是他们其中之一,会怎么想?你只考一场驾照,为什么迎接你的是警戒森严,仿佛反恐演练,还是一场技术考试?
这不是段子,是我见过的一次真实的驾照理论考试现场。而像这样的“迎接规格”,在华人考驾照的过程中竟逐渐变得“不算新鲜”。从街头打拼到开驾校、做翻译,见过生离死别,也见过官僚的脸色,但这样的“如临大敌”,还是让我忍不住琢磨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逻辑和现实荒诞。
按理来说,西班牙对绝大多数行业和移民都极其开放。无论是开超市、做餐饮还是倒腾小商品,哪怕是买地种葡萄、开个酒庄,都只需有能力、有本金,常能大展拳脚;华侨遍地,超市开到一万多平,葡萄酒卖到大街小巷,无非多一层语言关、文化关。偶尔本地人还会夸奖一句“你们中国人真勤劳”。
唯独考驾照,就是容易遇上钉子。这钉子有时候不锈钢,有时还带点老式铁锈味。
终极事件就发生在那次“244人全军覆没”之后。警察、宪兵钉在门口,考场监考加密,连考卷都临时从首都空降,且全新印刷、未见前例,像是防止考生提前窃题。结果呢?满场“挂零”,没有一个通过。
难免有人要问:这是赤裸裸的歧视吗?还是他们真的觉得中国人太聪明、得防?又或是不了解辛苦,更对所谓“同等考试”有别样理解?说实话,这种情形下,编个“阴谋论”都不算太离谱。
但真相往往更复杂——来自于无知、误解、无奈的职业惯性,和每一个制度阴影中的“人性防守态度”。在我的观察里,警察和宪兵的如临大敌,既有管理层的政治正确,也有螺丝钉们从众中的无意识。他们按章办事,但一旦大批某类考生高分通过,超出常规预期,哪怕结果全靠死记硬背拼出来,在外行看来就是“集体作弊”。加上语言天堑,沟通障碍,而我们的同胞“装备”了异常高强度的备考训练,反倒更令考官多生怀疑——毕竟,正常每天学一个小时就能过,谁会想到中国人能一天八小时闭卷苦学?结果:考场成了防作弊现场,移民成了重点嫌疑人。
这里其实没什么悲情。制度本身也不是为谁预设陷阱,只是惯于按“多数本地人常态”设计流程。于是,侨胞的“格外努力”看起来不是“勤奋”,而更像是“异常”。一如警察面对可疑的证据链,总要设想最坏的可能性,哪怕十有八九只能查出一条“无罪推定”。若遇到几年一遇的“考试清零”,那场考场上的军警盛宴,自然就成了“本地版的防水墙”,其实,守的不是外敌,而是他们对陌生表现的恐惧。

有一次,我忍不住和考官打趣,问他:“你要不要来我们村里待几天?天天看台风卷光收成,看你还想不想努力。”对方目瞪口呆——换到国内,哪位交警敢信考科目一得提前背一万道题,连法条第几章都能倒背如流?可现实就是这样:有人靠速记,有人靠懒散,结果都要在同一个考场里“求公平”。公平这两个字,有时候更像卡尺,量出来的只是“主流习惯”。
在西班牙,警察和宪兵其实多数还是友好管用的,比如遇到抢劫、纠纷,他们对中国人大都耐心又不得罪,远比部分老欧洲国家来得宽容。可一旦进入制度领域,每个人都用自己的默认偏见跑程序。该“眼色”的地方多了,自然格外紧张;尤其看见“成群结队”,又都是东方面孔,难免有人脑补上“有组织”,警觉就升级成了警戒,警戒再升级,就成了这场240余人无一幸免的“失败大考”。
近些年,地缘冲突多了,移民政策也起起落落,但底子里,人类社会依旧遵循经验主义:你跟惯性不一样,你就是“问题”。不光中国人有考试焦虑,西班牙人也怕“考题沦陷”。老外遇到“自己教不明白的勤奋”,与其佩服,不如设卡。于是,考场外警戒森严,倒像是一场心理攻防。说到底,这既不是歧视,也不是表扬勤奋,而更像是制度与现实的小型“摩擦试验”。
当然,黑色幽默不可或缺:要是哪天,华人考场上警察终于不再像守劫匪一样戒备,那八成不是多了信任,而是终于把“高分过关”也纳入日常统计表,变成新常态。到时候,是不是又会有人感慨:勤奋到让人害怕,本身也是一种另类“软力量”输出?而所有失败背后的埋头苦干,只能留给自己一声自嘲:“连考驾照都能被‘主流社会’当作能力威胁,咱们这群‘台风吹出来的人’,努力已成本能。”
身为局外人,我不做绝对判断:警察和宪兵的紧张,既有歧视的因素,也有制度的惯性和经验主义的惰性。你说考试是“洗礼”也好,是“壁垒”也罢,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到底该适应当地习惯、润物细无声,还是继续用更高强度努力“闯关”?这场关于身份与公平的考验,在每一代华人心里都没有标准答案。
那么,面对一道“过度紧张”的考场和一群因为“过分努力”而被怀疑的侨民,人该如何面对异乡社会天然的壁垒和情绪?是消解误解、还是逆流坚撑,或是等待制度自我进化?——也许,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对“什么是公平”的不同注脚。你怎么看?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