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网约车新规突变:燃油车禁令取消,政策试探还是乌龙?

最近这几天,北京开网约车的朋友们,心里头估计都跟打鼓似的,七上八下的。

起因是一则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通知,这则通知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大石头,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让无数靠方向盘吃饭的家庭都捏了一把汗。

这事儿虽然最后被定性为“乌龙”,但大家伙儿心里的嘀咕可没停下:这到底是工作失误,还是有人在悄悄地试探市场的反应和大家的底线?

北京网约车新规突变:燃油车禁令取消,政策试探还是乌龙?-有驾

事情的经过其实很简单。

前不久,一个叫“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的机构,突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一则消息,内容非常劲爆,说从今年的7月20号开始,北京市的各个网约车平台,将不再为燃油巡游车和燃油网约车派发订单。

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就是燃油车以后在北京别想跑网约车了。

这消息一出来,可真是捅了马蜂窝。

对于那些开着燃油车,每天起早贪黑在路上跑活儿的司机师傅来说,这不亚于晴天霹雳。

车是他们的饭碗,平台不派单,就等于直接断了生计。

一时间,整个北京的网约车司机圈子都乱了套。

各种司机群里,消息满天飞,焦虑和恐慌的情绪迅速扩散。

有的师傅行动快,连夜就开始在网上查资料,到处打听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和性能,盘算着怎么才能用最少的钱,把手里的燃油车换成电车。

性子急的,甚至已经联系好了销售,准备交定金了,生怕晚一步就赶不上趟,被行业淘汰。

还有一部分司机,手头确实不宽裕,一下子拿不出十几万的换车款,也急得团团转,赶紧去联系汽车租赁公司,想着就算每个月多掏几千块的租金,也得先租一辆电车把活儿接着干。

那一夜,对很多司机来说,都是一个不眠之夜,心里算的都是一笔笔关于家庭生计的账。

然而,就在大家伙儿的心被高高揪起,钱包即将大出血的时候,事情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

还不到一天时间,那个发布通知的协会,又悄悄地把文章删了,随后还发布了一份致歉声明。

声明的大意是,哎呀,实在对不住大家,是我们小编工作不严谨,从一些自媒体那里听到了不实消息,没有经过官方核实就发出去了,给大家造成了困扰和恐慌,我们深感抱歉。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虚惊,风波就这么过去了。

北京网约车新规突变:燃油车禁令取消,政策试探还是乌龙?-有驾

可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事儿恐怕没那么简单。

一个挂着“国字头”的行业协会,发布关系到数十万人饭碗的重大行业政策变动,怎么可能像普通网友吃瓜一样,随便听信“小道消息”呢?

这背后的逻辑,经不起推敲。

所以,很多人都怀疑,这根本不是什么“乌龙”,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策压力测试”。

说白了,就是在正式的政策出台之前,先通过一个非官方的渠道放出风声,看看市场的反应到底有多大,看看司机们的承受能力到底在哪里。

从结果来看,如果这真是一次测试,那效果可以说是相当显著。

决策者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收集到了最真实、最激烈的一手信息。

首先,司机群体的反应非常强烈,情绪反弹巨大,这说明如果政策“一刀切”地强行推行,必然会遇到极大的阻力。

其次,大家抱怨和讨论的焦点,非常集中地落在了“换车成本”上。

一辆符合网约车标准的纯电动汽车,少说也要十几万,这对于月收入普遍在一万左右,并且需要高强度工作的司机师傅们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这十几万,对很多家庭来说,可能就是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的储备金,不是说拿就能拿出来的。

最后,大家也提到了很多实际运营中的问题,比如北京冬天天气寒冷,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会大幅缩水,原本能跑四五百公里的车,可能冬天只能跑三百公里不到,这意味着充电次数要大大增加,而充电的时间就是挣不到钱的时间,直接影响收入。

充电桩够不够用?

充电价格会不会上涨?

这些都是悬在司机头上的现实问题。

所以,这次“乌龙”事件,虽然让司机们受了惊吓,但也可能让政策制定者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网约车全面电动化这件事,急不得,必须要有周全的考虑和配套的措施。

北京网约车新规突变:燃油车禁令取消,政策试探还是乌龙?-有驾

这其实也反映出我们国家在推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宏观战略高瞻远瞩,但具体到执行层面,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如何平衡发展与民生,是一个需要极大智慧来解决的课题。

说到底,网约车全面电动化,是符合国家大方向的。

我们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个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

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推动公共出行领域的电动化,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一环。

像深圳、海南这些走在前面的城市,早就已经开始实施或者明确了网约车全面电动化的时间表。

北京作为首都,在环保和绿色发展方面,必然要起到表率作用,所以这个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这次的事件,更像是一个信号,提醒所有燃油车司机,改变的脚步越来越近了,需要早做打算。

那么,如果将来有一天,这道禁令真的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那些开着燃油车的司机该怎么办呢?

似乎有一条路可以暂时作为缓冲,那就是转向顺风车市场。

网约车和顺风车,虽然看起来都是在手机上叫车,但性质完全不同。

网约车是营利性的运输服务,对车辆和司机都有严格的准入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证”。

而顺风车,在法律上被定义为“私人小客车合乘”,本质是车主在自己出行途中,顺路捎带乘客,分摊一部分出行成本,属于非营利性的互助行为。

正是因为这个根本区别,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顺风车平台,比如滴滴顺风车、嘀嗒出行等等,都没有对车辆的能源类型做出限制,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只要是合规的私家车,都可以注册。

更有意思的是,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燃油车在顺风车市场甚至比电动车更受欢迎。

尤其是在跑长途订单的时候,比如节假日返乡,动辄几百公里的路程,燃油车加油快、续航长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乘客也不用担心司机会因为要找充电桩而耽误行程。

相比之下,电动车在长途和节假日高速堵车的情况下,续航焦虑确实是个大问题,每年我们都能看到新闻,说有电动车在高速上堵到没电,最后只能叫拖车。

因此,对于那些可能被网约车市场淘汰的燃油车来说,转而去跑顺风车,尤其是专注于长途和城际订单,或许是一条可行的出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