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圈内热议的“60天账期”声明,看似是车企对供应商的“善意”,实则背后暗藏玄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车企内卷背后,供应商们到底有多惨!
账期背后的“潜规则”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账期”。简单来说,就是车企从收到供应商货物或服务后,到付款给供应商之间的时间差。数据显示,去年国内车企的账期普遍在100天到240天之间,且逐年增长。
你以为“60天账期”就意味着供应商可以60天就收到钱吗?天真!这仅仅是车企内部审核的时间,不包括前期招投标、验收、对账开票等流程。所以,供应商从接单到拿到钱,实际时间远超60天。
更坑的是,大部分车企都采用“承兑汇票”或“链”等结算方式,实际付款周期更长。供应商如果急需资金,只能选择贴现,而车企的金融平台收取的贴现利息远高于银行,进一步压缩供应商利润空间。
内卷之下,谁在买单?
车企内卷,终受伤的还是供应商,尤其是那些中小型企业。他们资金实力薄弱,为了承接项目,不得不四处借钱,而高企的融资成本,又进一步侵蚀了他们的利润空间。
公开数据显示,不少上市的零部件企业净利润率仅维持在2%左右,甚至还有亏损的。而那些非上市的中小企业,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车企内卷,根源在哪?
究其原因,还是国内汽车市场“内卷”严重。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车企只能通过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而为了降低成本,车企便将压力转嫁给供应商,压低采购价格,延长账期,甚至拖欠款项。
如何破解“内卷”困局?
要破解“内卷”困局,需要车企、供应商以及共同努力。
车企: 应该摒弃价格战思维,回归产品和服务本身,提升品牌价值,实现差异化竞争。
供应商: 应该加强自身实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应该加强监管,打击恶意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同时也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结语
车企内卷,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只有通过合作共赢,才能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终造福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