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下线庆功时,361万纠纷突袭,零跑深陷冰火两重天

作为一名常年混迹于各大汽车论坛、跑遍4S店的“老司机”,最近被一条新闻惊掉了下巴:零跑汽车一边高调宣布第100万辆整车下线,一边却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创始人朱江明被限制高消费,原因竟是欠款361万元。这操作,比某些电视剧的剧情还魔幻。一边是百万辆的“里程碑”,一边是连几百万都拿不出的“窘境”,这冰火两重天的戏码,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实的零跑? 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不仅仅是看个热闹,更关系到:现在买零跑,会不会买到一辆“未来可能断供”的车?它的产品力到底值不值得信赖?今天,我就以一个潜在车主和观察者的身份,和大家好好聊聊这事儿。

百万下线庆功时,361万纠纷突袭,零跑深陷冰火两重天-有驾

先说说这361万的“小钱”。你可能会说,零跑这种年销几十万辆的车企,区区361万,洒洒水啦。但问题就出在这儿——这361万不是普通的账款,而是被法院强制执行的“失信”欠款。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供应商已经不相信零跑能按时付款,直接走法律程序了。在汽车圈,供应链的信用就是生命线。一旦信用崩塌,轻则供货延迟、质量打折,重则直接“断供”,生产线就得停摆。想想威马汽车的结局,不就是从供应商集体讨债开始的吗?所以,这361万背后,折射出的是零跑现金流极度紧张、供应链关系恶化的严峻现实。它不是缺这361万,而是缺钱到连这种“脸面”都顾不上了。

再看那高光的“第100万辆下线”。这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说明零跑的销量确实在快速增长。但细究之下,这“销量”背后有多少是靠“赔本赚吆喝”换来的?数据显示,零跑的单车毛利率长期为负,卖一辆车亏一辆。它的主力车型C11、C01,价格都压在15万以下,主打“性价比”。这策略短期内能冲销量,但长期看,无异于“饮鸩止渴”。当价格战打到连电池成本都覆盖不了时,企业的造血能力就彻底枯竭了。 你可能会问,那它靠什么活着?早期靠大华股份输血,后来靠港股IPO融了点资,但这点钱在烧钱的新能源赛道里,杯水车薪。现在,它又把宝押在了地方政府的“战略投资”上,比如金华市政府的59.6亿。但这类投资往往附带苛刻的对赌条款,且资金是分期到账的。这次361万的欠款,很可能就是政府资金还没到位,而供应商又不愿再垫资的“真空期”产物。

百万下线庆功时,361万纠纷突袭,零跑深陷冰火两重天-有驾

那么,抛开这些资本层面的“冰火两重天”,咱们回归产品本身,零跑的车到底值不值得买?我最近深度体验了零跑C11增程版,说说我的真实感受。外观上,零跑的设计走的是简约科技风,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元素,C11的车身比例协调,贯穿式大灯辨识度不错,属于耐看型。但和一些设计更激进的对手比,比如深蓝S7,它的外观就显得有点“保守”了,缺乏让人一眼记住的亮点。

百万下线庆功时,361万纠纷突袭,零跑深陷冰火两重天-有驾

坐进车内,这才是零跑的强项。用料和做工在同价位里算是很扎实的,大面积的软性材质包裹,搭配木纹饰板,高级感营造得不错。双联屏的设计虽然不新鲜,但UI界面简洁,操作流畅。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座椅,宽大柔软,长途驾驶的舒适性很好。但问题也来了,车机虽然流畅,但应用生态比较贫瘠,除了基本的导航、音乐,想装个第三方APP都难。智能化方面,它搭载了Leapmotor Pilot辅助驾驶系统,硬件上L2级是够用的,但实际体验下来,跟车的平顺性和变道的果断性,和小鹏、蔚来这些第一梯队比,还是有明显差距,更像是“基础版”的L2。

百万下线庆功时,361万纠纷突袭,零跑深陷冰火两重天-有驾

动力和续航是增程式车型的核心。C11增程版的纯电续航有180公里(CLTC),日常通勤基本可以当纯电车用。综合续航超过1000公里,长途出行无焦虑。但当你真正用油时,会发现它的增程器介入比较明显,噪音和震动控制一般,影响了车厢的静谧性。相比之下,理想L6的增程器就平顺得多,这也是理想能卖得更贵的底气之一。

百万下线庆功时,361万纠纷突袭,零跑深陷冰火两重天-有驾

说到竞品,绕不开深蓝S7和比亚迪唐DM-i。深蓝S7的优势在于设计更年轻动感,后驱平台操控感更好,价格也更有杀伤力。但它的内饰用料和做工,明显不如零跑C11,车机系统也常被吐槽卡顿。比亚迪唐DM-i则是“技术流”的代表,DM-i系统省油是出了名的,可靠性高,保有量大,二手车保值率也不错。但它的智能化体验是短板,车机和辅助驾驶都比较“上个时代”,内饰设计也偏保守。

所以,买零跑,你买的是什么? 是相对扎实的用料和舒适的乘坐体验,以及一个还在努力冲销量的品牌。但你也要承担品牌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当一家车企连几百万的账款都付不出,我们怎么能保证它未来几年的软件更新、售后服务、甚至零部件供应?

百万下线庆功时,361万纠纷突袭,零跑深陷冰火两重天-有驾

零跑的故事,是中国新能源“第二梯队”车企的缩影。它们靠着性价比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冲出了销量,但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壁垒和健康的盈利模式。361万的欠款,是市场对零跑“信用”的一次标价;而第100万辆下线,则是它最后的“遮羞布”。 当资本的潮水退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样一家“冰火两重天”的车企,你愿意为它的产品力买单,还是选择更稳妥的第一梯队品牌呢?

百万下线庆功时,361万纠纷突袭,零跑深陷冰火两重天-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