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在路边等车,一个朋友走过来,指着我车笑着问:这车看着真有科技感,听说电池快充能把续航补满,真有那么神?我摆摆手,心里其实也没底,但心中暗自猜测:800V平台是不是让充电时间真变得快了?估算一下,15分钟充满310公里续航,意味着每分钟大概20公里的续航补充速度——挺惊人的。我得承认,这个数字可能有点样本少,毕竟实际用车环境复杂。
说到这,我脑海里突然浮现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是不是电池快充会变成常态,充个十几分钟就能跑一整天?但这段先按下不表,因为我知道技术能不能实现、什么时候普及,还是得看供应链和制造工艺的成熟度。
我观察着车内的布局,中控那个悬浮屏和副驾上的3K副屏,感觉像是把影院搬进了车厢。朋友行色匆匆,从我身边经过,嘴里咕哝:这车真用心,和开个迷你电影院差不多。其实这里的细节我没怎么细想过,但让人觉得,日常驾车可以更享受,娱乐和驾驶的结合并不再是奢望。
有次和修理工聊天,他说:这车用料不错,座椅软硬都刚好,长途没有明显疲劳感。我心想:这么高端的配置,要是长时间用料不耐,真是白搭。你能相信,座椅用的Nappa超柔皮革,手感柔软得像是抱着一块暖棉被?我又在想,这么高的配比,价格要涨不少吧?实际体验出来,还是觉得性价比挺给力了,尤其是对比竞品:岚图的续航当然不错,但那种快充速度拉不开差距,反倒是能补上实际出行里的时间成本。
你看,虽说我心里有个疑问:这样的大电池加800V平台,难道不意味着要更复杂的供应链?是不是更容易出问题?但又觉得,毕竟厂家在研发上花了那么大功夫,会不会有点大材小用?其实也有可能,我这猜测是否太乐观了,不太符合现实的复杂。算了,还是得多看看市场表现。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新一代LS6的副驾那块大屏特别亮眼——3K高清,比上次我试驾的老款大了整整一倍,显示内容也丰富得让人沉迷。想象中,副驾不再是小尾巴,而变成了私人影院。这个设计让我不禁好奇:未来的车里,乘客是不是也会变成娱乐的主角?我用了简单的心算——常规来看,这样的屏幕成本要高出30%左右,但能带来不一样的用户体验,是不是值得的?这个想法有点荒谬,毕竟屏幕越大,散热和维护成本也会上升不少。
说到实际体验,挂个大概的粗略数字:纯电续航,50kWh电池能跑大概170-200公里,70kWh能上到330-370公里。升个样本:200公里意味着每天通勤50公里,一周五天,充一次续航基本够用;但如果你像我这种长距离出行常常超出电池续航范围的,增程系统就变得非常关键。这也让我好奇:增程器是不是未来所有电动车的必备配置?其实也不一定,只是对于家庭用车来说,确实省心不少。
慢慢细想,智己LS6在油耗和经济性方面也做得挺理想:亏电油耗才5.32L/100km,岚图之类则差不多多出个0.8-0.9L左右。这个差别,对于平常在城市里跑车的人来说,每个月节省的钱或许能够再买个小配件。用油也支持92号,意味着我的偏远乡镇不用担心用不上优质油。这一点我倒觉得还挺实用,好像比预想中还要贴地气。
留个悬念——安全配置真是全方位,预碰撞、车道保持、盲点监测,一个不少。感觉像是车内多加了个忠诚卫士。但我想问:这些主动安全系统的检测,难道不会误判?特别是在复杂的路况下,自动刹车会不会突然吓到我?(这段有点犹豫了,没有太多资料验证,只是个人猜测。)
虽然安全看起来很严密,但我还是有点嫌麻烦:这些高科技配置是不是都需要不断软件更新?一旦出问题,要不要跑去4S店折腾,又贵又麻烦?总觉得,技术再牛,维护起来也需要仔细琢磨,否则那些黑科技反倒变成了纸老虎。
临场小计算:用这车开到北京四环,往返大概80公里(估算)。按油耗5.32L/100km算,油费每次大概26元(假设7元/升),每年跑个3万公里,油费差不多8000块(估算中)。如果用快充,15分钟充310公里,耗电约50kWh,电费按0.5元/度算,大概25元,远比油便宜。这种对比,难怪很多人都觉得电动车未来趋势明显。
我还在想,未来家庭用车,可能最怕的还是充电麻烦吗?还是其实节省时间才最重要?比如那天在现场看到一些大户型小区,喷出来的充电桩还没有普及到每一户,那该怎么解决?这也是个问号。
这车的确把科技和实用融合得不错,但我心里总觉得,有时候追求速度和高端体验,会不会会忽略掉最基本的耐用性?再来,就是,谁会真正每天用车逛街、跑长途、享受娱乐?这个我还真没找到答案。你怎么看?
(这块留白,真希望能见到未来屏幕越来越大,座椅越来越智能的模样,也许,某天我还能坐在副驾,点一部电影,想象一下,未来的车,可能不只是交通工具那么简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