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外国车少了,外国人多了

上海车展,外国车少了,外国人多了-有驾

引子

今年上海车展,很多品牌没来,特别是国外品牌,比如中低端走量的雪佛兰斯柯达和韩系、以特色为卖点的法系和斯巴鲁,还有二线豪华如捷豹路虎,以及超豪华众神法拉利、兰博基尼、柯尼塞格、阿斯顿-马丁等等。

与之对应的,则是海量外国观众光临展会。据说仅奇瑞就请来了5000多海外客户,更不要说其他不请自来的外国客人了。穿梭于展馆间,仿佛来到了疫情前的上海碧云社区。

都说一叶知秋,车展上外国车和外国人的一少一多,似乎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中国汽车行业的新变化。

没来的品牌,为啥不来?

首先,车展对车企而言,有可能翻车,但绝无可能翻盘。如果一个品牌已经在销量上失速,在趋势上走弱,即便参展,也无法扭转局面。

这几年,雪佛兰、斯柯达以及韩系法系的市场表现大家都有目共睹。他们面对的共同问题是如何优化产品,提振销量。

对他们而言,如果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产品,不实现系统化的策略调整,仅仅是参加一个车展,不但浪费宝贵的资金,还挥霍了潜在消费者可能的微弱期待,因为当他们在车展上展现出的不是他们的强,而是相比友商显而易见的弱,那只会加速他们的崩溃。

其次,新能源和智能化是当今中国汽车市场的最强音,也是这次上海车展的主旋律。如果一个品牌在这两方面乏善可陈,那最佳的策略就是避其锋芒,另辟蹊径。那些没来的超豪华众神们看来都深谙扬长避短之道,绝不来上海车展自取其辱。

这些品牌不是舍不得砸钱,而是豪掷千金,就得听个响儿。比如,路虎就在车展前,包下外滩源壹号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在这个具备独特品牌内涵的地方,办了一场名为“揽胜之境”的品鉴会。他们不再追求车展的“广而告之”,而是更在意活动的“精准触达”。

对于法拉利们而言,如今的车展,是弘扬新能源和智能化平权的喧嚣广场,已不再是布道超豪华传统的神秘殿堂,不去也罢。

当然,有个永远的异类,TA是如此受欢迎以至于无需广告无需车展,大街小巷就是TA永不落幕的车展,TA就是特斯拉。特斯拉不来,无需解释。

来的老外,为啥要来?

说到车展上的外国人,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过往。

在我印象中,无论是北京车展还是上海车展,来的外国人主要是这么三类:

第一类是国际大厂(整车或零部件)的经理人。我特意没用高管一词,因为他们往往不是高管,而是研发、市场、规划等方面的中层管理者。他们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近距离了解中国市场,观摩竞争对手。这是早先中国车展上外国人的主流。

第二类是咨询机构或工程服务公司人员。他们来的目的除了了解中国市场外,就是来拜访他们的中国客户,以及集中开发新的客户。

第三类成分较杂,包括对汽车感兴趣的散客,还有曾经一度各大展台标配的金发碧眼的男女车模。

放眼本次上海车展,这三类都来了,只是占比变小了。对于第一类,他们的观展重点也出现了微调。之前海外经理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国际友商的展台。但现在,蔚小理,甚至埃安奇瑞吉利展台上也常常听到浓重的德国口音。

不过,这次上海车展展馆里活跃的外国人可不止这三类,至少还应该增加两类。

第四类是众多为本国市场看产品的海外经销商。前面说过,仅奇瑞就组织了5000人规模的海外客户团。他们来的目的:为本国市场扫货。他们是本次车展外国人的绝对主流。

去年中国汽车出口500多万辆,“出海”成了汽车行业新的关键词,而且会越来越关键。体现到车展上,就是各种肤色、各种服饰、各种口音的各国汽车商人的众邦来朝(当然,美国除外)。

第五类也是冲着把中国车倒腾到海外去来的,以直播的方式。对,这次车展也见识了堪比中国主播一样卷的海外同行。我就见到一位头戴穆斯林头巾的女主播蹲在长城炮皮卡前,面对她的搭档侃侃而谈。和她一样的海外友人有很多。

这五大类海外来客,实实在在地撑起来了本次上海车展的国际范儿。

写在最后

两年一届的Auto Shanghai已经办了二十一届共四十年。作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车展,Auto Shanghai长长的中文全名中,分量最重的就是“国际”这两个字了。

曾几何时,诠释“国际”的是众多的海外车型。我记得在某次上海车展上甚至看到过印度的马恒达。

斗转星移,车来车往。如今,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全球最大已经连续十几年了,中国车企走向海外连年凯歌高奏,中国汽车的新能源和智能化也成为这个市场的鲜明标志。所有这些,赋予了上海车展“国际”两字新的含义,它们不再意味着“引进来”,而更多的是“走出去”。

这些都是好事,振奋人心的好事。不过,振奋之余,我还是有点怀念那些能看到马恒达与法拉利同框的车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