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正在考虑买电动车的朋友来说,心里头总有那么一块大石头放不下,那就是充电问题。
平时在城里上下班通勤还好,可万一要出个远门,跑个长途,服务区充电桩排大队、坏了好几个用不了的新闻,总让人心里发怵。
这种“续航焦虑”,可以说是挡在很多人和电动车之间的一道坎。
不过,最近汽车圈里发生的一件事,似乎正在用力地把这道坎给铲平。
广汽埃安在今年7月份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和动作,就不只是卖了多少车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在告诉大家,解决充电难这个问题,他们是动真格的了。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销量说起。
今年7月,广汽埃安卖出去了26557辆新车。
这个数字放在今天的新能源市场里,分量不轻。
要知道,如今整个市场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4%,也就是说,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多是带电的。
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里,能稳定在销量榜的前几名,首先就说明了车子本身的产品力是过硬的,是得到了广大消费者认可的。
毕竟,如果车本身不行,后续的服务和配套设施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空谈。
有了这个坚实的市场基础,我们再来看它在充电网络上的布局,就显得更有意义和底气了。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城市里的充电便利性问题。
这也是大部分车主最高频的使用场景。
埃安的办法听起来很简单,就是用密集的充电桩,把用户的“电量恐慌”给彻底淹没。
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他们公布了一个相当惊人的数据: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0根快充桩。
这是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你就住在城市里,无论是去上班、去超市买菜,还是周末想开车出去兜兜风,基本上在你周围一公里的范围内,肯定能找到一个充电站。
这意味着充电这件事,已经不再需要你特意规划路线、提前留出大块时间去完成了。
它变得像找个便利店买瓶水一样简单,可以穿插在你日常生活的间隙里。
这种“一公里充电自由圈”的形成,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用车习惯,让充电的体验越来越接近我们熟悉的加油。
解决了城市里的日常使用,更硬的骨头就是长途高速了。
这可以说是电动车主们焦虑感的最大来源。
对此,埃安的策略是“撒下一张大网”,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一个“6纵11横”的高速补能网络。
这个听起来有点专业的词,说白了就是把中国那些最重要的高速公路主干道,比如贯穿南北的京港澳高速、连接东西的沪蓉高速等等,都用自家的充电站给串联了起来。
这里面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京沪高速上的布局。
这条连接中国两大核心城市的高速路,不仅站点密集,埃安还率先落地了640千瓦的超快充站。
这个640千瓦的充电速度有多快?
根据现场的测试,可以做到“充电一秒钟,续航增加1.1公里”。
我们不妨想象一个场景:你开着车从北京去上海,中途累了,进服务区休息一下。
在你下车伸伸懒腰、去趟洗手间、再买杯咖啡的这短短几分钟时间里,你的车可能就已经补充了足够跑两三百公里的电量。
这种感觉,就彻底告别了过去那种“充电一小时,等待半小时”的痛苦经历,让开电动车跑长途,真正变得轻松和从容。
更重要的是,这张大网并没有只停留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它还在持续向中西部的主通道延伸,像重庆、成都、贵阳这些过去因为地形复杂、充电设施稀疏而被视为“电动车禁区”的地方,如今也正在被这张网络覆盖,当地车主的补能焦虑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当然,光靠自己一家一家地建充电站,速度再快也有限。
埃安更聪明的地方在于,它采取了一种“自己建”和“联合别人”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在全国,埃安已经建成了超过1600座自营充电站,拥有近18000个自家的公共充电终端。
这些自营站就像是品牌的“官方旗舰店”,能保证最好的充电体验和服务质量。
但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技术合作,接入了全国超过11.7万座公共充电站,总计超过112万个第三方充电桩。
这就好比,你办了一张银行卡,它不仅能在自家的银行网点使用,还能在全国几乎所有其他银行的取款机上通用。
对于埃安车主来说,这意味着只需要打开一个手机App,就能调动全国百万级别的充电资源。
不管你是去遥远的新疆看风景,还是去彩云之南自驾游,都不用再为找不到充电桩而发愁。
这种“自营网络保体验,互联网络保覆盖”的模式,构筑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补能生态系统。
话又说回来,桩建得多了,利用率怎么样?
是不是真的有人用?
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从一些车主社区和论坛的反馈来看,情况比较真实。
在一线城市人流密集的区域,这些快充桩的使用率非常高,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有些热门站点甚至还需要排队等候,这说明充电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
而在一些新建的高速路段或者相对偏远的地区,部分充电站的利用率确实还不高,正处于一个慢慢被大家熟悉和使用的“爬坡期”。
但这其实也符合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律,路要先修通,才会有更多的车愿意跑。
随着电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今天看似空闲的充电桩,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缓解充电压力的关键设施。
我们还需要看到,虽然充电网络越来越完善,但一些老问题也依然存在。
比如在极热的夏天或者酷寒的冬天,电池的活性会受到影响,充电速度会打一些折扣。
再比如,很多老旧小区因为电力容量和停车位的问题,安装私人充电桩依然困难重重。
还有一些地方的第三方充电桩,可能在支付或者设备兼容性上,体验还不够完美。
这些都是整个行业需要继续努力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但总的来说,以广汽埃安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车企,正在通过大规模、高效率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着电动车的使用生态。
如今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比拼谁的续航里程更长、谁的屏幕更大、谁的价格更低了。
一场围绕着“补能体验”的战争已经打响。
谁能让用户彻底告别电量焦虑,谁能提供最方便、最快捷、最省心的充电服务,谁就将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主动。
这场深刻的变革,不仅仅关乎一家企业的成败,更关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出行方式,它正在让“开电车说走就走”的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