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市场规模超千亿美元!智能驾驶与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

智能驾驶与固态电池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表示,到“十五五”末,中国智能驾驶部件和系统市场规模将接近或达到1000亿美元,全球市场规模则将突破两千亿美元。

在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近期也频频取得突破性进展。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企业已在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计划在2025-2026年实现量产。

01 智能驾驶市场:千亿美元赛道加速布局

2025年已成为智能驾驶产业发展的关键年份。根据行业预测,今年智能汽车零部件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级别,其中中国市场占比50%以上,规模至少达到500亿美元左右。

市场扩张的背后是技术成熟与商业模式的清晰化。目前,中国智能驾驶企业已从单纯的技术研发转向商业化应用阶段,多家企业获得了可观的订单。

均胜电子近期宣布,其子公司新获两家头部品牌主机厂客户项目定点,将为客户开发并提供包括CCU(集成智能驾驶、智能网联和智能座舱的中央计算单元)在内的一系列智能化产品。

这一订单总金额高达约150亿元,预计从2027年开始量产。

资本市场对智能驾驶领域的热情持续高涨。均胜电子公告大单后,股价周度涨幅达到44%,刷新近年新高。同时,小马智行也因宣布进入新加坡市场,与当地最大交通运营服务商合作部署自动驾驶车辆和服务,股价周度涨幅达38.16%。

02 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超预期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固态电池在2025年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重要突破。

政策端持续加码为固态电池产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5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推出《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解决了行业界定模糊、测试方法缺失等问题。

技术层面,主要企业近期取得了显著突破:

亿纬锂能的“龙泉二号”10Ah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到700Wh/L。公司成都量产基地一期将于2025年12月建成,具备60Ah电池制造能力。

国轩高科的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达90%,并已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先导智能则宣布已向多家知名电池制造商交付多套适配固态电池规模化产线的干法混料涂布设备,可降低35%以上生产能耗。

03 产业链上游企业抢占先机

面对广阔的蓝海市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涌入固态电池上游产业链赛道,抢占发展先机。

道氏技术透露,公司的单壁碳纳米管、硅碳负极已向下游固态电池厂商供货。固态和半固态电解质正与头部企业进行合作开发送样测试,部分客户已通过测试。

当升科技表示,公司的半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已批量导入清陶、卫蓝、辉能等国内外主流固态电池客户,并成功应用在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以及人形机器人领域。全固态电池专用钴酸锂、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也已成功卡位比亚迪、一汽等国内顶级车企和电池客户。

天赐材料在锂电池电解液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电解质及相关电解液配方的开发与客户服务能力。公司在固态电池材料方面,主要布局硫化物和氧化物体系的相关材料。

立中集团近期成功获得了制备硫化锂的发明专利,硫化锂作为合成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关键原料,直接决定电解质的纯度与性能。

04 产业化时间表渐趋明朗

根据行业预测,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时间表已经逐渐清晰。开源证券研报指出,当前固态电池正逐步从实验室阶段向量产验证阶段发展,预计2025年底会小批量装车试验,2026年至2027年将普遍装车试验。

业界认为,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研究显示,2024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约7GWh,2027和2028年有望达到18GWh和30GWh。固态电池全链条产业规模正在快速攀升,材料需求量将以万吨级、设备投资以百亿级计。

低空经济、机器人、AI等新兴应用场景为固态电池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场景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要求更高,正是固态电池的优势所在。

05 投资逻辑与风险提示

智能驾驶与固态电池领域的投资逻辑已经清晰显现。国金证券建议关注AI-PCB及算力硬件、苹果链、AI驱动及自主可控受益产业链。下游推理需求激增,带动ASIC需求强劲增长,英伟达技术不断升级,带动PCB价量齐升。

目前多家AI-PCB公司订单强劲,满产满销,正在大力扩产,下半年业绩高增长有望持续。AI覆铜板也需求旺盛,由于海外覆铜板扩产缓慢,大陆覆铜板龙头厂商有望积极受益。

投资者也应关注相关风险。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仍面临多重阻碍。技术层面,硅基负极的膨胀控制等核心难题尚未完全攻克。供应链方面,部分关键材料仍需加大研发创新,并突破成本瓶颈。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表示,全固态电池成本仍为液态电池的5倍至10倍,量产仍面临材料、工艺、产业链等多重挑战。

在智能驾驶领域,监管政策也在不断完善。9月17日,工信部对《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将纠正“自动驾驶”误解,遏制车企虚假过度营销,为行业划定统一安全基线。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技术突破不断涌现,智能驾驶和固态电池领域正迎来产业化临界点。下一个五年,中国智能驾驶部件和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美元级别,而固态电池也有望在2025年底开始小批量装车试验。

对于投资者而言,既要关注整机厂商的突破性进展,也要着眼于上游材料、核心零部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受益于行业整体增长,还将凭借技术壁垒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超额收益。

未来市场规模超千亿美元!智能驾驶与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有驾

(信息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