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幸在青岛的一家保时捷展厅赶上一场暴雨,冷气还没来得及感受到夏天的躁动,一把红色长柄伞便竖在你面前。细高跟踩在瓷砖上,钝钝地敲出声响——你面前的那位女销售,这大概率就是传说中的销冠牟倩文。她收伞动作利落,没多说废话,嘴角上扬刚好能让你感觉到亲切,但还留了点距离,让你不好意思开玩笑。你在她那里买一台保时捷的可能性,大约和国庆出门会堵在高速上一样高。毕竟,连续三年,她的名字都挂在全国保时捷销售榜的最顶端。
今年十一国庆,她只歇一天。这不是卖惨,也不是立人设,她也没时间想这些,把新交的车钥匙一挂,后备厢的气球一撒,照张合影发朋友圈,客户就知道:没错,这是服务到位,量身定做的专属体验,顺便还能告诉你的闺蜜,你这一单做得体面。她说自己七成客户都是女性,最多的订单出在Macan身上。这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是熟人介绍出来的闭环效应,更是职业素养的变现。
往往我们会好奇:如果你是牟倩文,你会因为国庆假期只休一天而不忿吗?会对着朋友圈的夸赞心生得意吗?抑或只是把销量当做游戏积分,破纪录顺手而已?
作为旁观者,理智分析一下这事——连续两年,中国保时捷销冠,2023年和2024年都卖了170台,2025年上半年一口气干到100台。8月、9月还是销冠,年终业绩只会更漂亮。有人估算提成:一辆车2000块,她一年也轻轻松松加上工资能有五十万。屁股还没坐热就带客户看试驾,家里宠物盆没洗,就要引导粉丝种草。这种勤奋来自一种真实的认知:江湖不是儿戏,服务业也不是情怀支撑。你付出多少时间,业务量就注解了你的人生存款。
诚然,这氛围听起来像是“鸡汤”,可成绩单放这,谁也别说轻松。单就国庆长假,一家汽贸公司的销售若真能八天休七天,那可以断定公司年会上他的名字不会出现。有车企国庆发新品,为了趁着客流做业绩,工号印章就是你与绩效收入的等价物。有些评论说她“卷”,实际上,这只是规则的底色。人都在内卷,个别销量冠军只是把现实掰直了印在公众面前。
可是剧情翻个弯,背景却渐渐晦暗。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其实这几年一路滑坡。2021年,还有9.57万辆新车交付,2022年9.33万,2023年直接掉到7.93万,2024年5.69万,到了2025年上半年,只剩下两万出头,同比增长成了一句不敢提的数据。有人在后台问,这会影响到销冠奖金吗?说实话,不太能。原因很简单,个人能力和市场大盘的博弈,从来不是一个重量级。市场萎缩,蛋糕变小,只不过有的人还能吃多一口。她能保持业绩,唯一解释就是服务过硬。至于为什么她的女客户多,这大概和她自身气质与专业度有关,套用一句行内话:“你买的不是车,你是买个放心。”
也有不少人掐着她薪资算账,跟自己月薪比高低。现实是,销售高收入底下有高失业率和高淘汰率,保时捷金领的外表下可能是手机永远静音,凌晨还在回微信。“斜杠青年”是外面看着高大上的说法,实际上更像“永远待命中年”。更冷峻的,是时代的割裂:国产高端品牌卷到让德国品牌流汗,问界、仰望、理想、小米,轮番施展价格绞杀,保时捷的客户池肉眼可见地缩水。Macan和卡宴成了“买老外、试国货”的典范。甚至有客户试完国产之后,回来还会夸你专业,却顺便告诉你——不好意思,还是订了国产。
故事跑到了这里,仿佛一出轻喜剧里混进点黑色残影。一个销冠的成功,好像电影院里的聚光灯,只能照亮一个区域,其他座位依旧昏暗。行业大趋势下,个人骄傲再亮眼,也难以逆流而上,你能对抗的只不过是工时和业绩曲线,无法阻止市场的四季更替。有趣的是,人们往往忽视了一点:销冠只是一个职业角色,她的上一年大卖,可能是无数个深夜后才换来的结果。“会说话”这个技能,在不能多休息的假期里反而变成负担。
当然,也有人说,“她红了,是不是炒作?”或者干脆说“不过是赶上好时候,保时捷还是有市场的。”笑话,等你站一天销售岗,就懂每一个销售冠军背后都不会是“坐等客户砸单”。即使是粉丝效应,也需要手把手地服务到位。再好的人缘,再强的口碑,也无法让你在销量下跌的大盘上随波逐流。
写到这里,似乎该立场分明地、慷慨激昂地抒发一句。可现实往往不给你抒情的余地。冷静地说,她的成功或许不能反转保时捷的中国魔咒,但这个行业最讲究的就是“各显神通”。服务能改变个体命运,却难以扛起品牌江山。这算不算无奈?是在理性之下的必然。
那最后一个问题,权当留给所有十二小时待命的销售同行们——在存量市场渐成常态的时候,顶尖销售还能否依靠“个人努力”摘得明日冠军?还是说,谁都只能做行业中短暂的主角,等待资本和技术重新抬起的下一个春天?
唯一确定的,是销售这行,天花板永远在人心之下——而生意这事,从不是一台保时捷那么简单。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