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曾被视作高阶智能驾驶的关键硬件,备受车企追捧。一时间,新车纷纷搭载激光雷达,似乎没有这一配置,就难以在智能驾驶领域崭露头角。然而,步入 2024 年,风向突变,新车集体上演 “减配” 激光雷达的戏码,这背后,实则是车企对成本与技术平衡点的艰难探寻。
从成本层面来看,激光雷达高昂的造价让车企不堪重负。早期,机械式激光雷达单颗采购成本动辄上万元,对于车企而言,每辆车增加这样一笔不菲的开支,在价格战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无疑是沉重负担。即使随着技术发展与规模效应显现,其成本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影响车辆性价比的关键因素。例如,某新势力品牌在前期车型中大量堆砌激光雷达,虽提升了产品智能化的噱头,但整车价格居高不下,市场销量表现平平。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在 2024 年新款车型规划中,不得不削减激光雷达配置,转而寻求更具性价比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技术瓶颈的存在,也是激光雷达被 “减配” 的重要原因。尽管激光雷达能提供高精度的三维环境感知,可在实际应用场景里,弊端逐渐暴露。在暴雨、沙尘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激光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大幅缩短,甚至可能出现数据紊乱的情况。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测试数据显示,暴雨中激光雷达有效探测距离下降超 40%。复杂城市道路场景里,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处理延迟问题突出,高达 120 毫秒,严重影响智能驾驶系统的实时决策响应速度。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纯视觉方案凭借摄像头与先进算法的不断优化,性能日益提升。特斯拉 Autopilot 系统依靠 8 颗摄像头与强大的 FSD 芯片运算能力,在城市道路辅助驾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华为 ADS 3.0 系统采用端到端大模型算法,将纯视觉方案的障碍物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9.2%,超越部分激光雷达方案。车企权衡之下,更倾向于将研发资源向纯视觉技术倾斜。
不过,激光雷达也并非毫无优势。在一些特定场景,如夜间、对静止障碍物的识别等方面,激光雷达仍能发挥关键作用,为智能驾驶提供可靠的安全冗余。部分车企并未完全摒弃激光雷达,而是通过巧妙搭配其他传感器,寻求性能与成本的最佳结合点。比如,部分高端车型保留激光雷达,同时引入 4D 成像雷达等新型传感器。4D 成像雷达成本相对可控,在灵敏度、分辨率等方面表现出色,与激光雷达相互补充,既能保障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性能,又可降低一定成本。
2024 年新车集体减配激光雷达,是车企在成本压力与技术现状之间寻求平衡的结果。纯视觉方案的崛起与激光雷达自身局限,促使车企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硬件配置。未来,随着技术持续进步,或许会诞生更优解决方案,让智能驾驶在成本亲民的同时,实现更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真正让智能驾驶惠及广大消费者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