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油电同智,颠覆传统,引领新潮流

最近,汽车圈里出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新现象。

过去我们一聊起智能驾驶,比如车子自己能在高速上开、能自动找车位停好,大家的第一反应多半是那些造型新潮的电动汽车。

好像这些高科技功能,天生就该是电动车的专利,而我们熟悉的燃油车,似乎还在原地踏步,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大众油电同智,颠覆传统,引领新潮流-有驾

然而,就在这个夏天,情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大众集团为代表的一些传统汽车巨头,开始用实际行动告诉市场:谁说燃油车不能变得和电动车一样聪明?

一场关于“油电同智”的讨论,正悄然拉开序幕。

这一切的开端,要从两款新车的上市说起。

八月初,上汽奥迪推出了全新的A5L Sportback,这款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宣称自己是全球第一款搭载了华为乾崑智能驾驶技术的燃油车。

这意味着,现在开着一辆烧油的奥迪,也能用上华为那套在电动车上备受赞誉的高速和城市领航辅助功能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有业内人士透露,为了让华为的这套系统完美适配到自己的燃油车上,奥迪光是支付的开发费用就高达数亿元人民币。

如此巨大的投入,足以看出其背后坚定的决心。

没过几天,另一家巨头一汽-大众也紧随其后,发布了全新揽境。

大众油电同智,颠覆传统,引领新潮流-有驾

这款大型SUV搭载了一套名为IQ.Pilot的增强辅助驾驶系统,并且官方非常有底气地表示,全新揽境是目前燃油车阵营中,唯一实现了“端到端”高速领航辅助的车型。

“端到端”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简单理解就是,它的决策方式更像人,而不是僵硬的程序代码,这在智能驾驶领域属于非常前沿的技术方向。

有趣的是,为揽境提供这套先进系统的,是一家名为卓驭的科技公司,而这家公司的背后,是同样大名鼎鼎的大疆。

这两款德系燃油车的接连亮相,背后都有中国顶尖科技公司的身影,这本身就传递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汽车智能化这条赛道上,中国技术已经具备了足够强大的实力,能够为全球顶级的汽车品牌赋能。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才看到真正意义上具备高级别智能驾驶能力的燃油车出现?

这背后究竟克服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困难?

实际上,给燃油车装上一些辅助驾驶功能并不算新鲜事。

早在几年前,像奔驰S级、上汽荣威RX5等车型就已经开始尝试,但那时的智能化水平,和现在的新车型相比,存在着代际的差距。

过去的方案大多严重依赖高精度地图,就像一个新手司机必须严格按照导航的每一条指令开车,一旦地图数据不准或没有覆盖,系统就容易出问题。

大众油电同智,颠覆传统,引领新潮流-有驾

而且功能也主要局限在路况相对简单的高速公路上,通常还得以选装包的形式提供给消费者。

而新一代的智能燃油车,技术路线实现了跨越。

无论是华为的方案还是卓驭的方案,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去高精地图”,让车辆更多地依靠自身的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去实时感知和理解周围的环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靠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来判断路况,这使得车辆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也为实现更复杂的城市道路领航功能打下了基础。

然而,要想实现这一切,难度超乎想象。

一位卓驭科技的高管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这个过程,他说,在一些老的燃油车平台上开发智能驾驶,就好比“在故宫里建国贸三期”。

这个比喻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其中的艰辛。

最大的难题,来自于燃油车先天的“身体构造”,也就是它的电子电气架构。

传统的燃油车,其设计理念诞生于几十年前,车内的各种控制单元就像一个个分散的部门,各自为政,通过速度很慢的“内部电话线”(CAN总线)进行简单沟通。

而高级别的智能驾驶,需要处理和传输海量的数据,需要的是一条能够并行跑很多辆车的“信息高速公路”(车载以太网)。

大众油电同智,颠覆传统,引领新潮流-有驾

上汽奥迪A5L的情况稍好一些,因为它诞生于奥迪最新的PPC平台,这个平台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电气化和智能化的需求,采用了全新的架构,将原本零散的控制单元整合成了几个核心区域,并且铺设了高速网络。

这相当于在一片新规划的土地上盖大楼,虽然也有挑战,但基础是好的。

相比之下,一汽-大众全新揽境所基于的MQB Evo平台,就是那座需要被改造的“故宫”。

它是在一个非常成熟但也很古老的MQB平台上升级而来的。

尽管也引入了新的网络技术,但其数据传输的带宽和PPC平台相比,依然有天壤之别。

在这样一个基础架构上,要让全新的智能驾驶“大脑”去指挥车辆原有的转向、刹车、油门等“四肢”,还要保证反应迅速、动作协调,其难度可想而知。

据说,曾经有其他供应商在评估了这个平台后,因为觉得改造难度太大、成本太高而选择放弃,最后是卓驭的团队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硬是攻克了难关。

除了架构的先天不足,还有很多具体的工程难题。

比如,如何让燃油车的动力响应跟上智能驾驶系统的快速指令。

大众油电同智,颠覆传统,引领新潮流-有驾

我们知道,电动车动力响应直接迅速,而燃油车从踩下油门到发动机输出动力,存在一个天然的延迟。

为了弥补这个差距,工程师们采集了超过1.3TB的车辆动力数据进行分析,开发了一套极其复杂的控制算法,最终将油门信号的延迟压缩到了0.08秒,几乎达到了电动车的水平。

此外,智能驾驶系统的高性能芯片是发热大户,如何把它安置在原本就高温的发动机舱里并有效散热,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既然技术上如此艰难,大众为什么还要坚持做这件事,并且没有选择将它作为全系标配呢?

一汽-大众的负责人坦言,根据他们的市场调研,目前购买燃油车的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功能的需求并不像电动车用户那么强烈。

因此,将它作为一个选装项,既能给那些愿意尝鲜的消费者提供选择,也是对市场真实需求的一次精准试探。

但这只是第一步。

根据一汽-大众的规划,这套IQ.Pilot系统未来将陆续下放到速腾、迈腾、探岳等销量巨大的主力车型上。

我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这几款车加起来的年销量高达数十万辆,即便未来只有三成的车主选择加装这套系统,每年也意味着将有接近二十万辆具备高级别智能驾驶能力的燃油车行驶在中国的道路上。

这不仅会极大地改变市场格局,更会为智能驾驶技术的迭代提供海量的真实数据,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大众甚至为自己定下了明确的目标:到2026年,要实现覆盖100%城市和高速路段的全场景智能驾驶。

这表明,“油电同智”并非一时兴起的口号,而是一项深思熟虑的长期战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