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昨天全球创新大会又整了个大新闻,一下子把股票圈的目光给拽回来,多数人眼球差点掉桌子底下了。
奇瑞汽车亮相的那个全固态电池模组,老实说,就是“遥远的理想正在往我们这儿跑”——这事儿是不是吹过头?到底只是秀技术还是马上就落地?
大伙心里门儿儿清:新能源车、电池这块要是真做实了,可能改写你我认知,也不得不重新盘盘自己账户上的票,毕竟热点又回锅饭式上桌,这种事谁能懂,信的人财务自由,迟疑的原地打转。
但等会儿,咱还是先别一股脑相信宣传册。
先抛个问题:这全固态电池,真的要颠覆时代了吗,还是说又一个“概念收割机”?
先看奇瑞这操作,啥叫高能“技术流”?
2025年10月19号,奇瑞把搭载原位聚合体系固态电解质、用上富锂锰正极材料的全固态电池模组拉出来秀肌肉。
一听,电芯能量密度600Wh/kg,续航预计1200-1300公里。
你说打动不打动心?
反正有“数”摆着,看上去妥妥地技术超进化,但实际嘛,咱在朋友圈见过的PPT,未必都能搬到停车场。
是不是能像宣传册那样“百里无忧”还俩说着呢。
背后那个研究院也没闲着。
奇瑞成立了固态电池的专门研究院,名字摆得不小,核心方向锁定“硫化物”,边上还顺带冲刺氧化物和卤化物,那感觉像厨房烧菜堆料,啥都来点儿,生怕错过配方。
按理说,这一拨子人聚集研究,既有技术押注的意味,也多少透露出“卷技术路径”的心思。
正好,市场那头也没闲着,股票热度一呼百应,各路资金追逐热点像见了蜂蜜的蜜蜂。
牛股能牛到哪儿?那得看料子——原材料和适配实验是硬核中的硬核。
说到这儿,要是你本来就守着这行,或者刚吃瓜准备冲,一定忍不住得扒拉一下相关股票。
先从材料说起。
硫化物、氧化物领域是眼下公认的风口型原材料。
天华新能,这哥们儿不是闹着玩的,全球最大硫化物电解质前驱体供应商,全球市场份额说超60%,听着像“教科书级”垄断——夸张点讲,全球一有风吹草动,这家分分钟影响供需。
不仅如此,天华还直接拉低了行业成本,比起那些在日本的对手,砍价直接4折起步,关键专利紧毛裤一样裹着,想模仿?门都没有。
一时间,这票变成不少投资者的“氪金宝贝”。
再往下,光华科技也有一手,可量产固态电池专用的硫化锂。
产能一年300吨,未来能扩奔3000吨,虽然听着没天华那么炸裂,但考虑到稀缺属性和下游需求爆发,这种“卡位”也很香。
要是氛围组带节奏做题材,这厂的票还真不掉队。
瑞泰新材更偏硬核一点,干的是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批量产,主要配合固态电解质。
这玩意儿本来就不便宜,化学名字一念出来大家都晕,作用可是大得很——一是提升离子电导率,二可复配搞聚合物、氧化物电解质,既能单干也能组队。
有点像篮球场上的万金油选手,这路数配合头部电池企深度开发复合电解质,想象空间一大箩筐。
一句话,三驾马车极速兜底,等待新一轮“政策+技术”风口,暴一下谁也说不准。
但好戏还在后头。
讲技术归讲技术,实验室到生产线是另一套打法。
本土龙头比亚迪,这回又冲了。
早有风声他们搭好了固态电池产业化“链路”规划,不是光堆材料技术,还囊括了电芯研发、产线布局。
你要问具体多快,按照他们自己说的:
2027年附近,全固态电池会有首批量产装车样本(猜测就是敢投第一批“新技术小白鼠”的高端车型),等熬到2030后,据说就要大规模上车,彻底铺开。
这节奏听着像答辩专家——先开小灶再搞批量。
国轩高科也不甘示弱,直接砸钱干成了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年设计产能0.2GWh,单电芯密度飙350Wh/kg,不仅纸面漂亮,还已经开工装车实测。
明面看,已经不只是做做数学题,确实开始跟真实场景爆炒了。
两家掰手腕,挺像“新能源车界C罗”和“梅西”,谁先跑出来谁就是王。
当然,这俩家之外,可能还有别的低调选手布局,只是还没资格上热搜,市场永远不会只盯头部,起落全凭轮动节奏。
想象下回弹,他俩一个推进产业化,一个冲击密度和应用,互补之下,行业搭上火箭。
不过,这种大饼画得越大,考验落实力越真。
投资说一千道一万,最后拼的还得是“谁能真正突破技术死胡同,谁能砸出量产销量”。
否则,PPT永远是PPT。
大家心里头也清楚。
说句实话,全固态电池这大风口,别只盯着汽车,周边产业“吃肉喝汤”的场景蛮多。
最新爆点就是低空飞行器,又叫eVTOL,以后天上飞的不是无人机,可能就是新能源“小飞侠”。
这些对电池的要求极度极端,传统动力还真扛不住,高能量密度+极致安全才是真刚需,固态电池一旦落地,这领域可直接升级换代。
还有人形机器人,剧本也够大。
机器人需要长续航、耗能高,原来大半年都卡壳在“要轻要耐用”的电池上。
一朝固态普及,分分钟拓展生存空间,说不定咱以后小区门口真的能刷到巡逻机器人喝咖啡。
当然,这故事没讲到头。
固态技术一带动,整个新材料产业配套、厂房自动化、上游金属提炼,活像多米诺骨牌,一倒撬动一片。
初期只能局限在高端应用,毕竟技术贵、人群少,但当技术路径逐步放量,成本走下坡路,普适型车、智能硬件都能享到红利。
一场跨越不同领域的“技术迁徙”,等同于新时代泡沫与机会的共振。
不过话又说回来,真能极限降本?市场消化得了?谁又是下一个吃饱的人?
一切都还得慢慢看。
讲到这,不禁琢磨,现在入场的,是拥有前瞻眼光笑到最后,还是最终高位站岗的接盘侠?
这轮科技革命下的材料赛道,室温超导一样的段子年年讲,最后能通关的极少。
高新技术的跨界创新,本身就带着一层“九死一生”的赌徒色彩,风险和回报,概率比买彩票高不到哪儿去。
但资本的嗅觉素来灵敏,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板块翻腾,天华、光华、瑞泰这些“舆论宠儿”也难免跟着一阵暴涨暴跌,那叫一个刀光剑影。
观众一边跟着喝彩,一边还是要记得,人有时候爱看热闹,却怕深度入场。
“创新不止步,投资需冷静”,可能才是这届韭菜最大的觉悟。
技术进阶引发的板块爆潮,来的快,消失更迅猛,下一轮“技术革命”说不定明天就被别家抢了头条。
谁能持续发力,谁又会最终“雨打过路鹅”,不好预判。
最后,这场全固态电池“换代大戏”,到底是“新能源童话”还是“资本热炒”?
眼下聚光灯下的奇瑞、天华新能们,是开拓未来的英雄,还是天下无敌的PPT骑士?
变革的主角,总是又真实又虚幻。
大家都清楚,现在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看着有模有样,可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颠覆性普及”,中间还横着一大堆看不见的门槛——技术深化、成本管控、量产验证…一个比一个难啃。
“体面话谁都会说”,唯有打穿商业化落地的“生死关”,才是真正的胜负手。
但没办法,做投资、做产业、做技术,原本就像在云中捉影,既追梦也要认清现实。
小心暴雷,更要敢于尝试,别指望风口能站一辈子,今天的新王,明天说不定就成旧将。
所以啊,问题留给你们:全固态电池会是新能源车里“下一个爆发点”,还是很快又被下个风口抢走风头?
谁是真正笑到最后的大兔纸,你怎么看?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