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们为何对纯电豪车提不起兴趣
前几天,听说年底要上纯电揽胜,我脑子里第一个反应不是新鲜,而是“这玩意儿能行吗?”我想起那台纯电大G还在欧洲经销商手里压着,奔驰的高管都直言卖不动。你说怪不怪,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哥座驾”,一碰上“纯电”俩字就像被抽了魂。
身边有个做汽修的小李头两年刚进厂,第一天跟师傅抬发动机的时候还问:“为啥这些开大G、揽胜的老板都喜欢老款,不买新出的新能源?”师傅撇嘴:“你见过谁家老爷子把传家宝换成塑料壳的吗?油门一踩轰隆响,那才叫气派。”这话糙理不糙。像路虎揽胜这种,一直都是那些有点来头、有点排场的人专属。他们图的不光是面子,还有种说不上来的底气。
县城西边那个建材老板王叔,人送外号“四马路刚子”,去年又换了一辆黑色大57。每次去他厂房,总能看见那车后备厢塞满烟酒。他喝多了就吹牛,说自己当年混社会时最怕下雨天泥地陷车,“现在坐这玩意儿,下沟都不用眨眼”。可自打隔壁小区有人提了台百万级纯电SUV,他私下却嘀咕,“那东西跑长途心慌啊,加油站随处有,充电桩没影。”
其实他们这些人用惯了油门重、转向沉的大块头,对什么零百加速、智能驾驶根本不上心。前阵子群里还有人讨论:二手市场上的普拉多为什么一直硬通货?有人发语音调侃,“黄金石油丰田皮卡,你懂得。”保值率这事,大哥们比谁都精明。一辆燃油版揽胜用几年还能抵押顶账,可你要让他们花同样的钱买个三五年后掉价如跳水运动员的新能源——哪怕性能再好,也没人愿意接盘。
还有个细节很少人注意到:燃油越野车常配低速四驱,有时候遇到烂路挂上直接脱困。而现在不少高端纯电SUV虽然也宣传扭矩强劲,但真遇到坑洼泥泞,用起来总觉得底气不足。我邻居赵工就是吃过亏,上个月开单位试驾来的某品牌新款“绿牌越野”,结果半夜出差高速服务区等充电等得脸发青。“手机导航显示最近的快充桩20公里外,还得绕国道过去……”他回来后一句话:“以后出远门还是老陆巡踏实。”
至于什么冷门配置,比如带夜视仪或者涉水感应器,在燃油时代属于噱头,现在很多新能源也学着加,但据维修店小陈讲,这些功能坏起来可麻烦——尤其电子系统容易抽风,一旦进水短路,全套模块报废,比传统机械件贵太多。“别以为高科技省心,其实折腾死个人。”这是他给客户常挂嘴边的话。
也不是所有人都抗拒变化。有位搞投资的小周,两年前入手了一台增程式混动,说市区代步确实安静、省钱,就是偶尔跑长途还得靠发动机兜底。他总结经验:“真正考虑家庭和实际需求,还得选宜商宜家的‘两栖’车型,全靠单一动力太冒险。”
最后想到一点,小城朋友圈流传一句话——“男人最软的一面,只给家人看”。所以但凡让“大哥”愿意掏腰包的新车型,不光要撑场面,更重要的是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不然再花哨,也是摆设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