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重重?小米紧急召回11万辆SU7,小米车主:自动驾驶迟于人反应

小米SU7的“智能”翻车,谁来为11万车主的“安全感”买单? “遥遥领先”的口号还在耳边回响,小米SU7却突发大规模召回,这巴掌,打得雷军有点措手不及。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一纸公告,将116887辆SU7标准版推上了风口浪尖,原因直指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的“极端场景”识别不足。

换句话说,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这套号称智能的系统可能会“掉链子”,甚至引发碰撞风险。 有车主爆料,小米的智能驾驶系统在面对复杂路况时,反应速度慢如“树懒”,远不如人类驾驶员。

隐患重重?小米紧急召回11万辆SU7,小米车主:自动驾驶迟于人反应-有驾

这不禁让人质疑,砸重金打造的“智能汽车”,难道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噱头? 这并非个例,细数下来,国内外多家车企都曾因辅助驾驶系统“犯傻”而召回车辆。 美国的Rivian,特斯拉,小鹏汽车都榜上有名。

这些事件像一盆盆冷水,浇醒了沉浸在“智能驾驶”美梦中的人们:L2级辅助驾驶,离真正的“无人驾驶”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何这些“聪明”的系统,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究其原因,硬件配置是硬伤。

小米SU7标准版依赖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相当于只靠“眼睛”和“耳朵”来感知世界,在复杂多变的路况下,难免出现“眼花耳背”的情况。 更高端的激光雷达,小米SU7标准版并没有配备。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所谓的“极端场景”,其实并不罕见。 不是只有电影里才会出现的飙车追逐,而是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高速公路上突然出现的行人、侧翻的车辆、或者恶劣的天气。

系统反应速度慢半拍,更是致命缺陷。 有数据显示,人类驾驶员的平均反应时间是0.6秒,而某些辅助驾驶系统识别障碍物就需要0.3秒,再加上0.8秒的刹车决策时间,总共1.1秒。

在高速行驶状态下,这0.5秒的差距,足以让车辆行驶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后果不堪设想。 去年发生的特斯拉事故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隐患重重?小米紧急召回11万辆SU7,小米车主:自动驾驶迟于人反应-有驾

车辆未能及时识别侧翻的货车,最终酿成悲剧。 专家早就指出,L2级辅助驾驶只能处理90%的常规情况,剩下的10%的突发状况,才是真正的考验。

更让人担忧的是,车企的过度宣传与用户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 广告中,各种“智能领航”、“自动驾驶”的字眼,让人误以为可以完全放手。

虽然有“请勿完全信任驾驶辅助功能”的小字提醒,但又有多少人会真正注意?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无疑是在拿用户的生命安全开玩笑。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虽然65%的新车都配备了L2级辅助驾驶功能,但真正高频使用的车主却寥寥无几。

大部分人开启功能后仍然“半接管”,手不离方向盘,眼盯路况。 说白了,大家对这些“智能系统”并不信任。

这次召回对小米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股价下跌、车主维权,品牌形象受损。 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隐患重重?小米紧急召回11万辆SU7,小米车主:自动驾驶迟于人反应-有驾

主动召回,总比隐瞒不报要好得多。 但这仅仅是小米一家的“阵痛”吗?整个行业都应该反思。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智能化”固然是重要的卖点,但安全才是底线。 如果为了追求“遥遥领先”而忽视安全,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传统车企在新车上市前,通常会进行数百万公里的路试,以确保万无一失。 而小米为了实现“三年量产”的目标,可能压缩了测试时间,导致问题未能提前暴露。

值得肯定的是,小米已经表示会通过远程升级优化系统,并提供免费更换部件等措施,以挽回用户的信任。 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更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各种“黑科技”迷了眼。

在享受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要牢记“辅助”二字,时刻保持警惕。 毕竟,再智能的系统,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判断。

在出行路上,我们自己才是最可靠的“安全防线”。 那么,面对层出不穷的智能驾驶“翻车”事件,你还会选择相信这些“遥遥领先”的技术吗?亦或者选择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