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年代,看似耀眼的汽车行业,其实每天都在烈焰中翻滚。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啥车企总是那么着急,似乎只要跑得慢点就会被甩在后头似的。
是不是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些车企拼命追销量,降价、亏本,甚至搞刷榜都在所不辞?
一句既冷峻又扎心的说法是:别太平静,说不定真的会出事。
车企的忧虑,谈不上贪心,更多是因为在这场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销量不单是个数字,而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关头。
制造业的规律挺冷静也挺残酷,特别是在汽车行业里,这种冷峻的特点特别明显。
我们平时提到的“规模效应”,可不是只在教材里扯的概念,它实际上就像是悬在汽车企业头上的一把刀,随时都可能砍下来。
1914年,福特搞起了流水线生产T型车,把价格从825美元一下子砍到360美元,后来甚至最低价到260美元,可是销量却像疯了一样,竟然冲到了1500万辆。
看着降价似乎是赔本的买卖,但实际上福特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规模效应的威力。那条看不见的曲线连接着成本下降和销量增长,只要踩准它,就能活得好好的,不踩上去,可就要完蛋。
1959年,两个英国研究人员算过一笔账:当年产量从1000辆提高到5万辆时,每辆车的制造成本能节省40%。
他们还提到,要真正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一款车型每年的产量得在20万到30万辆左右,这个规律到如今依然适用。
有媒体直接说,新能源整车企业如果年销售不到36万辆,基本难以真正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不过说得更直白点,这几乎就是一条生死线。
看看国产新势力那些企业,能成功跨过去的少之又少,你就会明白为何他们表面看得挺风光,背地里却满头大汗、焦虑不安,每天都在拼命赶路。
汽车行业的特点就是重资产、长链条,造车跟开网店可不一样,前期投入得上百亿才行,要搭建完整的生产线,还得等到规模效应出来,才能慢慢收回成本。
要是销量没能达到规模效应的那个档次,汽车厂商就陷入两难了:价格太高,跟不上市场竞争,价格太低,又得亏本维持,所以在销量的问题上,他们没法平静下来。
这就引出了接下来我们能看到的局面,销量一旦下降,企业就像掉进了个无人能救的深坑里。
如今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就像陷入了“达尔文式”的大淘汰赛一样。
梅赛德斯-奔驰的CEO康林松曾说过,现在的汽车市场竞争,就像进化论里讲的适者生存。
七年下来,超过400家汽车公司要么倒闭,要么退出市场,这些数字毫不留情地提醒咱们:残酷已成为常态。
当销量往下走,汽车厂商很可能会掉进一个死循环,消费者看到某个牌子的销量不好,就更不敢下手买,结果销量就越跌越惨。这听着挺残酷的,但在市场上确实这回事,合资品牌感受最深。
从2017到2018年,他们在咱们中国市场算是达到了高峰,不过之后每年都在不停下滑。法系车基本上看不到身影,韩系和美系车也都在走下坡路。销量像中了毒一样,一去不返,根本没办法扭转局势。
更让他们挠头的是库存问题,整车和零件的积压一起堆得满满当当,资金仿佛冻成了冰块一样,难以周转。
产线空跑也得照付成本,仓库的费用一毛都不省,一旦车型过时,就像商场里卖不掉的过季衣服,没人要了。汽车的换代速度现在快得跟手机差不多,剩下的库存车辆几乎变成了废铁。
大众在中国的经历,就能说明问题了,从2021年起,销量逐渐下滑,直到2024年第二季度甚至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亏损,最终只好在中国和德国裁员来应对。
你会发现,就算像大象般庞大的大众,也难免被销量和利润持续滑落的压力压得难以喘息,更不用说那些还没稳住脚的新兴力量了。
不过,车企不会就那么歇着,销量跌了,意味着公司没法吸引资金,也难以留住供应商,甚至连消费者的心也难以安抚到位。
如果信心一摇一晃的,就像墙上那块砖松了,整栋房子都可能倒塌,这就是所谓的死亡螺旋。面对这样的局面,车企该怎么应对呢?在这场没有终点的较量中,他们几乎全力以赴,拼尽了所有招数。
最常见的招数就是打价格战。降价,一下子就起作用,方程豹品牌起初瞄准30到40万的市场,可到2024年上半年,销量还不到2万辆,后来全系直接降了5万,立马让全年销量冲上了5万辆。
蔚来也紧跟着,把100kWh电池包直接降了2万元,还同步降低了新车价格。这种精准调控可不是随便搞的,既是在安抚老粉丝,也是在拼命吸引新用户。
不过,价格战就像毒药一样,一打就越发激烈。有的厂商靠降价来维持销量,而有的则是雇水军互相攻击,在舆论里闹得不亦乐乎,简直比娱乐圈还要热闹。
不光是价格战激烈,流量争夺也搞得热火朝天。比如雷军的发布会,雷军和周鸿祎“一红一绿”站在一起的画面,特别引人注意;再看看北京车展的现场直播,气氛也特别火爆。大佬们都亲自出席,场面简直像在玩综艺一样,热闹非凡。
中国汽车市场曾经像一场流量派对热闹非凡,不过啊,流量多不代表销量就高。特斯拉一直都有源源不断的关注度,但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交付量还是出现了同比减少。再怎么流量再多,也得靠订单转化成实际销量才能算数。
这就怪不得呀,许多车企都在重新琢磨自己的战略。比如说,宝马在中国把纯电动车的目标往下调了,同时对燃油车的预期反而提高了,几家自主品牌的企业也都没打算放弃燃油车的研发投入。
他们心里清楚,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条篮子里,得预留后路和备用计划。打价格战反倒是解决短期问题的一招,靠流量战撑个一段时间,但要长久地立足,还得在技术和生态体系上下功夫扎根。
眼下这种层层博弈,其实正在改变整个行业格局,短时间内拼命抢占,长远来说,又在布局未来,这才是真正的车企状态。
他们每天都在刀刃上跳舞,一边得赢下眼前的仗,一边还得顶住未来的路,这份韧劲儿真厉害。
结语
这就是咱们中国车企现在的样子。
你会发现它们每天都在拼命较劲,降价促销、刷榜排名、争夺流量、扛着库存,搞得挺焦头烂额的。你会觉得它们挺浮躁,怎么不能稍微安静点,好好做事呢。
要是你能看透里面的规矩,就会发现:在这个市场上保持淡定的人,可能真的会遭殃,销量不是光看面子、不纯粹是数字,而是生存的关键通行证。
对汽车厂商而言,不拼搏一把的话,就只能被挤出这个圈子了。
信息来源
中国证券报:比亚迪方程豹品牌成立一周年,推出焕新战略,豹5全新售价从23.98万元起。海报新闻:蔚来汽车的电池包直降2万,多个新车型价格有所下调。财联社: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3%!特斯拉欧洲市场销量连续八个月下滑,平价新车能不能帮忙扭转局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