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10月29日的新车发布会上,北京现代副总经理周斌直接炮轰:
“不少汽车厂商的营销剑走偏锋,有的车企靠遥遥领先反复洗脑,有的玩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文字游戏,还有的拿销量饥饿营销加订单注水、制造不抢就没的焦虑。或许有些友商陷在了销量周榜内卷里,反而丢了最核心的本质。”
在他看来,“营销是把双刃剑,客户口碑才是最终的价值标尺。”
对此,有些人认为这是向行业乱象说不,值得鼓励;也有人为其暗捏一把汗,毕竟这种点名友商的操作是真的勇。
然而从社长看来,这次北京现代“以身入局”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自家的重磅新车——北京现代EO羿欧站台。
从这台车开始,北京现代立下了5年销量翻5倍的flag,也就是年销50万台的水平,其中包含20万台出口数据。
那么这台被北京现代寄予厚望的新车,究竟表现如何?2025年的合资电车,真的开始发力了吗?
刚巧,社长之前在封闭场地试驾到了这台车。今天就借着这个机会,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01. 不卷营销卷产品?
一直以来,合资电车都被冠以“杂牌电动车”的帽子。
这还真不能怪大家污名化合资电车——
前些年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不少合资电车都是从油车架构升级而来,也就是俗称的“油改电”。不仅空间表现不如纯电平台,故障率也比自家燃油车要高出不少,通过召回消除隐患,更是家常便饭。
更尴尬的是,定价还一个赛一个地高……
就拿2022年上市的丰田bZ4X来说,不仅把400km续航卖到了19.98万元的天价,却连前后倒车雷达和电动座椅都不舍得配,中控屏也只有8英寸,没比手机大多少。
虽然它全系标配主驾驶膝部气囊、前排侧气囊和全车头部气帘,在全球都拿到了五星碰撞安全,但寒酸的配置和续航、搭配满是塑料的内饰,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不值。
所以合资电车一直不被大家认可,归根结底还是产品力的问题。
但到了3年之后的今天,局势似乎发生了新的变化。
背靠中国合资伙伴、以及成熟产业链的帮助,合资电车终于有了放下身段卷产品的能力。
还以丰田为例,铂智3X是行业里第一个把激光雷达打到15万以内的,也凭借着性价比和口碑的双buff,维持着上万台的月销量:
隔壁的日产N7,也把“日产大沙发”的祖传手艺用在了奕派007上,摇身一变成了10-15万最舒适的纯电轿车,收获了不少用户的认可。
北京现代EO羿欧,也不例外。
如果只看配置表,在近似尺寸、近似配置的纯电SUV里,它已经能和产品力最强的几台中国品牌电车掰掰手腕。
更离谱的是,从64度升级到88度电池,居然只要2万块。这种贴着成本价的打法,也让大家第一次看到了售价不到15万、纯电续航722km的SUV。
虽然都是卷配置、卷价格,但现代并没有和友商一样,选择中国品牌现成的整车平台、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方案,而是把研发和设计攥在了自己手里。
这样做的好处是,北京现代EO羿欧从诞生之初就能够符合全球标准,未来能够出口到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助力北京现代实现销量目标;
至于副作用,就是这台车历时7年才上市,某种程度上拖慢了北京现代电气化的进程。
02. 七年磨一剑?
为什么造一台电车要花这么久,主要有几个原因。
先说小道消息,北京现代EO羿欧的造型设计大改过至少一版。前期的版本更符合传统审美,现在的版本则有些特立独行。
就比如这个前脸,就采用了行业里并不常见的悬浮水晶大灯来搭配贯穿式灯带,为了突出辨识度:
车尾这里也是,激光雕刻工艺的贯穿式尾灯呼应了车头。同时为了不破坏整体造型,后雨刮被设计成了隐藏式,藏在小鸭尾下方。
再比如车身侧面,悬浮式车顶、不规则的熏黑轮眉和侧裙装饰、20英寸轮毂、外观倾斜的磨砂D柱都是为了减弱电池包的视觉厚度。搭配流体雕塑的造型,彰显运动感。
另一个小道消息,有博主爆料北京现代EO羿欧前期产品定位更高一些(直接对标Model Y),价格不够接地气。因此更换过负责人,重新打磨产品。
或许是这个原因,它新的产品定位才变成了“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
前端的设计、研发和测试工作,都放在了位于山东烟台的现代汽车研发中心,更多考虑中国用户的需求;大规模启用的中国新能源供应链,既是为了降价,也能为出口做准备。
所以北京现代EO羿欧,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该省省该花花”,用最低的预算,提供尽可能出色的用户体验。
27寸的窄边框4K带鱼屏支持分屏操作,8295芯片保证流畅度;取消仪表屏、也不舍得上HUD,那就用远端前景显示屏作为替代,还能把驾驶视野聚焦在前方,确保行车安全。
副中控台这里,用了一块磁吸盖板进行分区。打开时可以为主副驾驶提供4个杯架,关闭时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空间,用来存放手机或其他日常物品:
安全带贴了毛毡减少摩擦异响,但并不会贴满:
扶手箱后方有储物空间,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储物盒。盲猜他们是想过在这里设计车载冰箱的,但或许是因为定价要贵几千块,也不适合规模化降本,才成了现在这样:
后排有14挡靠背角度调节,最大倾斜28°,但调节方式是手动:
后排出风口放在了B柱上(出风更柔和,这个级别不太常见,因为风道设计成本更高),门板上方有额外的储物槽和杯架:
顶配贵了2万块,多了不少舒适配置。但前排座椅通风(1500块)、热泵空调+220V电源(2000块)、可开启全景天窗+电动尾门(5000块),中低配也能单独选装。
第二个特点,就是按照全球标准进行设计和研发。
比如辅助驾驶一定要集成在方向盘上,换挡杆也是不太常见的旋钮式怀挡,甚至还保留了传统的start/stop启动键,都是为了避免误触发:
车内门把手和后视镜调节必须用物理按键,大灯高度手动调节也必须配上:
双闪必须布局在中控下方:
哪怕要舍弃大面积化妆镜,也要保留警告贴纸(相当于免责协议):
如果要找这台车的缺点,那就是内饰不如中国品牌高级(软包率不够高);此外充电口在右前翼子板,在外充电会稍微有些不方便(前驱,为了节省成本)。
除了设计之外,在安全、性能、耐久等方面,北京现代EO羿欧也遵循着全球标准。
据说在现代汽车研发中心里,平均下来每天都至少会进行一场碰撞测试,每一项都要满足全球最严格的碰撞法规。
25%偏置碰撞的时速,是中保研和美国IIHS的64km/h;侧面柱碰试验,要满足C-NCAP的32km/h。
甚至他们还会额外追加坠落翻滚试验、以及不特定角度的正面/侧面碰撞,通过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和乘坐安全座椅的儿童假人的检验,来确保乘员安全。
除了被动安全之外,还有几组数字。
30+种魔鬼路况,数千圈暴力测试;
120万公里三电耐久测试;
10万+次急加减速,连续10次全力制动无衰减;
底盘累计运行百万公里;
车门/引擎盖/后备箱10万+次开合测试;
累计5000+小时加速腐蚀舱测试;
300次减振器精细调校;
-20℃环境中,60秒出风口温度>20℃;
-7℃,能持续行驶9小时……
从社长一整天的场地暴力试驾——包含搓板路、连续减速带、路面深坑、麋鹿测试和12级横风测试,以及时速超180km/h的高速环路来看,这些数字确实不是虚的。
说几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吧。
首先是底盘,对于频率大概在0.5hz的波浪路,它并没有路面激励后的余振,车身会舒缓地跟随路面起伏。下沉的一瞬间减振器能够很好地撑住车身,上托的时候也没有失重感。
这一点,在蛇形绕桩和麋鹿测试中也有体现。大幅度的变向并不会带来严重的侧倾,而是稳定地提供支撑,从而让轮胎用尽可能多的面积抓住地面。
而对于深坑等颠簸路面的冲击,这副底盘的质感并没有像很多车一样,为了支撑车重选择“傻硬”的调校,而是柔韧的风格。
它在触底的一瞬间并不会有一个巨大的回弹力,而是相对舒缓地释放行程。
再然后是制动,社长开到的这台车后轮已经经过了一天蹂躏,且当天气温高于35℃。在副驾驶坐教练的情况下,还能开出36.1米的100-0km/h刹车距离,和官方数据相差无几。
很多人吐槽的“晕车感”,北京现代EO羿欧也希望通过“自然无感”动能回收系统和“家庭制动模式”,用线性的加速和刹车踏板标定进行解决。
不严谨地猜测,或许就是因为每一处细节都要满足全球标准和舒适体验,才影响了最终的上市时间。
就是不知道这份对产品的坚持,和2个月后的购置税减半政策相比是否值得。
03. 背水一战?
一个冷知识,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1-9月份,现代起亚集团依然能够稳坐全球销量前三。
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在中国的销量确实不容乐观。
早在2022年北京现代成立20周年之际,副总经理戚晓晖就曾表示:“接下来要围绕燃油车深耕,先让北京现代活下去,再用新能源车型为未来增量。”
在那一年,北京现代销量28.4万台,同比下滑26%。
也正是在那一年,北汽、现代两家股东共同为北京现代注资60亿元,用于推动电动化转型、产品升级,以及优化渠道布局。
但谁也没想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
更没想到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比时间过得更快!
刚刚过去的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已经从25.6%提升到了47.6%,从新兴事物变成了中流砥柱。缺乏燃油车支持的北京现代,年销量只剩15.4万辆,加速电动化转型势在必行。
这一次,还是熟悉的“资金开路”,中韩双方股东再次为北京现代注资80亿元。
但投资的目的,却从“卖车”变成了“造车”——这笔钱用于提升北京/烟台/上海三地的本地化研发能力,构建本地供应链,并将新能源的研发成果反向输出全球。
翻译一下,就是截止到2030年,北京现代还要再发布12款新能源车型,涵盖纯电、插混、增程等多种动力形式;
进一步加强与宁德时代、弗迪、大疆、地平线、Momenta等优秀供应商的合作;
借助中国的研发和供应链优势,走向全球。
这次上市的北京现代EO羿欧,只是新战略的第一步。
至于能否在5年后翻身,就看北京现代能否破釜沉舟,全力以赴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