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买 150cc 级踏板,总被 “入门级” 三个字绑架。商家说 “够用就行”,可绿灯起步时被电动车超,过弯时车身发飘,下雨天刹车心里发慌,这些 “够用” 背后全是妥协。就像买手机只给你基础版,想要快充和防抖?加钱。
鸿 150S 偏不按这个套路来。3.84 秒就能从 0 跑到 50km/h,比不少同排量车快小半秒。别小看这半秒,红绿灯起步时,你已经过了路口,别人还在磨磨蹭蹭。
为啥它能这么猛?核心在发动机。149cc 的水冷发动机,配了四个气门,比传统两个气门的进气排气都更顺畅。就像人跑步,以前用鼻子喘气,现在口鼻一起,自然更有劲。12.2kW 的功率和 14.8N・m 的扭矩,再加上 8 秒的电机助推,低速时给劲,高速时也不软。
而且它整备质量才 125kg,比同级别轻了近 10kg。这就好比两个人赛跑,你比对手轻了 20 斤,哪怕力气差不多,跑起来也更灵活。我见过有人在市区车流里钻缝,车身一晃就过去了,旁边的踏板得慢慢挪。
操控也没将就。车架用了龙骨结构,比普通平踏板车架硬不少。过弯时车身不怎么晃,就像搭积木时底座扎得稳,上面怎么动都不容易倒。前叉看着普通,实际调得很有韧劲,过减速带不颠,压弯时又能撑住车身。后减震带气囊,过坑洼时像踩在厚鞋垫上,舒服还不卸力。
轮胎用的正新半热熔胎,下雨天人多的地方,刹车敢稍微用点力。有次我朋友骑它在雨后路面急刹,车轮没打滑,稳稳停在斑马线前,换以前的车他早捏着刹车不敢动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配置。双通道 ABS 加 TCS,这俩配置以前在三万级车上才常见。下雨时路面滑,ABS 能防止车轮抱死,TCS 能避免打滑。有次我在湿滑的柏油路上加速,感觉后轮有点想滑,TCS 轻轻介入,车身稳了稳就过去了,心里踏实多了。
它的刹车逻辑也有意思,后刹会稍微早点介入,既能缩短刹车距离,又不会让人觉得突兀。不像有些车,要么刹不住,要么一踩就点头。
仪表是 5 寸液晶的,信息给得特实在 —— 速度、油量、续航,连时间显示都省了。后来才想明白,骑这种车的人,要么盯着路要么看速度,谁会老看时间?双 USB 快充藏在前面,充电方便,还不影响车身平衡,放个手机充电,骑车时也不晃。
鸿 150S 没想着讨好所有人。它不像 ADV 踏板能跑烂路,也不像复古踏板适合慢慢逛,它就盯着那些想在城市里跑快点、周末能去近郊撒欢的人。
780mm 的座高很友好,我 160cm 的朋友骑上去,脚尖能稳稳着地,在小区挪车一点不费劲。10L 的油箱能跑 400 公里,周六早上从市区出发,跑趟近郊山路,晚上回来还剩小半箱油,不用半路找加油站。
外观看着像机甲,那些棱角不是瞎设计的。定风翼真能起到稳定作用,跑快了车身不发飘。有人说储物空间小,放不下全盔,但喜欢玩的人早准备了尾箱,谁会把全盔塞座桶里?
对比同级别热门车,鸿 150S 的优势很明显。比如雅马哈 NVX155,功率和扭矩都稍逊,还没 TCS,价格却贵了几千。为啥鸿 150S 能把配置做上去还不贵?听说它供应链整合得好,不少零件自己能造,成本就压下来了。
这两年年轻人买车越来越清醒,不再为品牌溢价多花钱。以前觉得合资车就该贵,现在发现国产车用料实在,性能还强。鸿 150S 一出来,不少合资品牌开始悄悄降价,这对消费者来说可是好事。
说到底,鸿 150S 的出现,不是简单换了个发动机或加了个配置,而是把以前 “高端才有的体验” 下放到了万元级。动力够强,安全配置到位,价格还亲民,这不就是大家想要的吗?
如果你既想日常通勤方便,又偶尔想体验一把速度,那这款车或许值得看看。毕竟能花小钱办大事,谁不乐意呢?你觉得这样的踏板,能让你心动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