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8万起售新车遭群嘲:"低续航+代工模式能走多远?"
当航空巨头跨界造车,首款产品却引发行业地震。吉祥汽车AIR上市首日,评论区被"续航焦虑"和"贴牌质疑"刷屏。这家背靠均瑶集团的新玩家,能否在新能源红海中杀出血路?
一、航空跨界造车:是降维打击还是玩票?
吉祥汽车母公司均瑶集团手握吉祥航空、九元航空两大王牌,却在2023年突然宣布进军造车领域。选择云度汽车代工的决定令人费解——这家福建车企2022年销量不足7000台,生产线长期处于半停工状态。
民航专家张立指出:"航空制造业与汽车工业存在本质差异。波音空客的精密装配经验,难以直接转化到民用车生产。"更令人担忧的是,云度代工的品控记录并不完美,其过往产品曾多次因电池故障召回。
二、续航争议:2025年的"及格线"在哪?
在CLTC工况下,AIR低配版435km续航引发群嘲。横向对比同价位竞品:比亚迪海豹550km续航版本终端价已下探至15万区间,广汽埃安S Plus续航突破600km。就连五菱星光EV顶配510km版本,售价也控制在13.98万元。
汽车工程师王昊算过笔账:"扣除空调、高速等实际损耗,435km标称续航实际使用约350km。对于跨城通勤者而言,意味着每周至少3次充电。"在800V高压平台逐渐普及的当下,AIR仍采用400V架构,快充功率仅为行业平均水平。
三、定价迷局:航空基因能否带来溢价?
14.78-15.98万元的定价区间充满争议。对比同尺寸车型,几何A Pro 430km版本终端价已跌破13万,深蓝SL03 515km纯电版优惠后仅15.69万。AIR的定价策略,更像是照搬航空服务溢价模式。
"常旅客计划、贵宾休息室这些航空玩法,在汽车市场未必行得通。"资深汽车媒体人李想直言,"消费者要的是实打实的续航和品质,而不是空中楼阁般的品牌故事。"
四、代工模式再审视:新势力的必经之路?
回看造车新势力发展史,蔚来与江淮、小鹏与海马的代工合作都曾引发质疑。但关键区别在于:头部新势力在站稳脚跟后,都选择自建工厂掌握核心产能。而吉祥汽车选择在2025年重启代工模式,显得与行业趋势背道而驰。
值得关注的是,云度汽车自身正面临重大调整。企查查数据显示,其母公司莆田国资今年已两次注资救市。代工方的不确定性,为AIR的未来蒙上阴影。
五、跨界启示录:降维打击不是万能钥匙
从家电企业到手机厂商,跨界造车浪潮从未停歇。但成功者无不遵循三个铁律:核心技术自主化、供应链垂直整合、用户需求精准把控。吉祥汽车的试水,暴露出跨界玩家对汽车产业的认知鸿沟。
民航与汽车看似都有"出行"属性,实则存在天壤之别。飞机座椅可以按厘米计算腿部空间,但汽车需要平衡续航、操控、成本等数十个变量。当航空服务思维遇上汽车制造逻辑,这场碰撞注定火花四溅。
留给我们的思考: 当跨界成为潮流,是应该鼓励创新试错,还是坚守专业壁垒?在新能源车市淘汰赛加速的当下,吉祥汽车的航空故事,能否打动务实的新能源消费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真知灼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