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能源车二季度榜单出炉:中国品牌霸占半壁江山
今年二季度的新能源车市,数字看着挺热闹。听做汽车数据分析的老刘说,纯电卖了三百多万台,比去年同期多了快四成;插混那边也有一百五十多万台,只是涨幅没那么猛。街上跑的越来越安静,但里面的竞争可是一点不轻松,中国这边几个大牌基本把前排座位都占了,新势力和老牌厂子还在暗地里掰手腕。
纯电这块,比亚迪还是坐头把交椅,占到全球近两成市场份额,还比去年又多卖了一截。我楼下邻居小孙刚换了一辆海豹,说是冬天暖风起来快,不像他之前那台老日系混动,要等半天才热。他笑说,“这车提速太冲,我丈母娘第一次坐差点吓掉手机。”特斯拉虽然还在第二,可北美和西欧销量掉得厉害,中国也不如以前顺风顺水,整体少了一个大零头份额。
第三的是吉利,他们家极氪走高端路子,几何系列则接地气,两条腿走路挺稳。我去保养的时候碰到个修理工,说极氪新款底盘铝合金件换起来费劲,但开着确实扎实,不像有些轻量化过头的小电车,高速发飘。五菱靠宏光MINIEV家族撑住第四,大众ID系列虽然国内一般般,但欧洲人买账,这才守住第五的位置。
第六、第七名算是“新面孔”——零跑和小鹏。这俩季度销量都破十万台,零跑C11、C01在一些细分市场很能打,还有人往欧洲出口,小鹏G6甚至混进了北欧D级SUV前十榜。有朋友试驾完G6回来跟我吐槽后备箱盖板缝隙不齐,不过智能驾驶体验让他原谅了这些小毛病。宝马i系列排第八,在欧美涨得欢,可中国跌了一成七,让总成绩被拖累;小米SU7单枪匹马杀进第九,而且连续几个月月销两万以上,还开始筹划去东南亚和欧洲试水——就是听群友说后视镜加热反应慢,下雨天早上得用纸巾擦一遍才能看清楚;现代IONIQ靠韩国本土补贴刺激,也蹭到了第十的位置,在欧洲口碑渐渐起来,有人夸它悬挂调校比想象中舒服些,不颠簸。
插混阵营里,比亚迪依旧第一,不过份额从将近四成掉到不到三成,因为国内同类产品扎堆涌出来,把蛋糕切碎不少。今年理想升到第二,占比超过7%,L系列对家庭用户吸引力还挺稳固,我表哥一家五口出去玩就全靠它的大空间睡觉休息;问界挤进第三,多亏鸿蒙智行系统带来的噱头与便利性,一键互联、语音控制这些功能让不少年轻司机觉得开着更有“科技味”。
传统厂商里吉利银河、奇瑞鲲鹏C-DM平台车型表现亮眼,比如奇瑞探索06 C-DM五月就卖了一万一千多辆,同比翻倍增长。我隔壁修配店老板讲,这套系统冷启动时发动机介入平顺度做得不错,不会突然“哐”一下吓你一跳,对老人来说友好很多。区域来看,中国品牌无论BEV还是PHEV,都牢牢站住六七个席位,那种全产业链自己掌握、规模越滚越大的优势显现出来,新势力则灵活,用智能化体验打突破口,也抢下一片天地。不过欧美那边政策扶持力度大,比如韩国政府给现代补贴、欧盟收紧碳排放法规,都推高当地渗透率。但特斯拉、大众这样的传统巨头,在中国市场适应节奏慢,本土化服务跟不上,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坎儿。
昨天晚上回家的时候,看见楼下充电桩旁停满各种颜色的新能车,有个年轻爸抱着孩子站旁边等位置,他叹气说:“白天忙工作只能晚上来充,现在连夜晚都要排队。”我心想,这场关于谁能笑到最后的比赛,其实才刚刚开始呢……哪怕排行榜天天变,人们生活里的那些细枝末节,却已经被悄悄改写了不少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