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城市街角,几辆雷米SU7新车停在路灯下。刚拿到车钥匙的年轻人伏在车顶自拍,朋友圈里一片“提新车啦!”感官刺激和身份认同叠加,一种“这步棋我赢了”的错觉在空气里弥漫。订单量爆表,百万人抢购,就像雨后春笋,谁没按过几次鼠标试试运气。这场景,搁在以往是手机赛道,现在却把几个轮子也卷进了社交狂欢。
这类热闹通常不会持续太久。2025年10月16日的那篇报道,把雷总那些年说过的豪言壮语一条条拖出来溜了两圈,气氛就变了。从手机到汽车,玩法能通用吗?据说,他曾放话这是“人生最后一搏”,所有筹码推到桌面。马斯克上一秒还在火星打工,这边互联网大佬已经在造车堵人生。雷米子公司2021年成立,2023年底才技术亮相,发展速度和你下单的手速一样躁动。可车,不是流量商品。也许雷米当年能跟“不卡顿”“高性价比”谈笑风生,但汽车,连事故都能上头条。
但最让人难写的是安全数据始终不得而知。网上有句黑话:“你不是车主,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左转能不能走完。”就算“好看”“好开”“智能”“有速度”都能达标,就没人关心能不能“活着走完每一程”?每个人嘴里喊着“创新”,脚下踩着一堆“安全隐患”。3·29铜陵爆燃事故和10·13成都燃爆事故还历历在目,网友对“用人命做数据”这事儿已经都快练出PTSD。这点上,消费者的记忆力远比客服强,毕竟头顶不仅仅是手机信号,还有车底的不定时炸弹。
不得不说,雷总回应得滴水不漏。安全问题?“未发现异常”。召回?“主动完善服务体验”。直到工信部介入调查,一批SU7标准版才悄悄进入116887辆的召回名单。退一步想,也算是有迹可循,毕竟前面那些“风生水起”的手机营销,出了问题最多让你重启,车翻了还真不好“恢复出厂设置”。有时,我也想把自己聊凉快点,职业病,盯证据看久了,对发布会流行语都容易生出“无害化”免疫。因为在我们的案卷里,吹得再响的安全承诺,也抵不过一份失效的气囊。
再聊聊开订那几分钟的火爆。电商模型很懂人性,利用“稀缺”和“光环”效应,给人制造“抢到就是赚到”的错觉。但你抢到的,不一定是新生活,可能是下一道麻烦题。新车上市如同推理小说,主角都觉得自己掌控全局,直到“事故”成了剧情空降的反派。这时候,谁还记得颜值和速度?故事一断在安全标线,所有美学和技术都是陪衬。如果你说“都是行业惯用套路”,我只能点点头——这年头,营销和用户情感简直是糊在一起的“错配亲”。
说白了,专业人士喜欢查底细,而不是被故事牵着鼻子走。现场勘查告诉我们,“事故”从不是随机事件,而是多个致命细节的连锁反应。可惜普通人不懂。大家都觉得“雷米跨界有勇气”,可勇气不是保险单,更不是数据报告上的合格证明。电动车安全归根结底就是“燃爆概率”与“应急响应机制”,你可以吹到马斯克,但不能拿燃烧做噱头。没人想买到“带彩蛋的汽车”,尤其那彩蛋能让你一秒下线。
当然,雷米也不是全无自知。年轻人为什么追雷米?毕竟很多刚工作,预算有限,高颜值+低价,谁不心动?但开盒体验和拆盲盒不一样。第一辆车如果做了第一个牺牲品,这代人面对的不只是“金融损失”,还有不可逆的心理代价。这事说出来挺讽刺的——你拼命买的是所谓科技进步,结果买来的可能是维修小票和医院账单。怎么看都不像划算生意。别人家造车还在做“长期主义”,雷米像极了“速成班”,问题来了就打补丁,这种做派,大概率只能用在PPT,现实路面上,谁给你二次机会?
讲到这里,其实没人愿意站在“厄运发生前”的节点上。在我看来,能卷动百万人下单的家伙不是没本事,只是没把“安全”聊透。营销再厉害,大众对安全的焦虑也许是宣传团队的天敌。雷米更像是用娱乐圈思路“孵化汽车”,但现实里,刹车失灵的故事,比爱豆塌房还难洗白。自家产品能召回到六位数,说明问题不是个案,没人能用“个别事件”糊弄过关。也许我职业有点冷,看到“危机公关”第一反应是查召回公告,其次是统计事故概率。要不咋总被亲戚说“你一点人情味儿都没有”?
所以,结尾怎么收?安全这事就像密码,没有一次性通关。你永远猜不到下一个爆点在哪,也没人敢承诺“百万人加持绝对没问题”。雷米的速度和花样可能很快变成标准,技术会进步,但风险也会藏在“下一个订单里”。消费者能否在狂欢后冷静下来,“买新车,买安心”这件事,到底该由谁来兜底?你说,是企业、监管,还是让无数年轻人继续练习“用车先查安全”?毕竟,人生最后一次创业固然值得纪念,只是别让它变成最后一个教训。这个问题,你有答案吗?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