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爆燃门:谁在拿生命为“创新”买单?
成都那辆烧成骨架的小米SU7,车门把手至今还保持着隐藏状态——因为救援人员到最后都没能打开它。这不是电影特效,这是2025年10月13日真实发生的悲剧。
更魔幻的是,三天后雷军站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聚光灯下,慷慨激昂地痛斥“黑公关”,对那扇打不开的车门只字不提。台下坐着数十家车企高管,台上飘着“创新”“颠覆”的华丽辞藻,唯独缺了“安全”这两个字。
恕我直言,某些车企的“创新”已经走火入魔。当隐藏式门把手连最基本的机械冗余都舍弃,当57.9亿的智能驾驶研发预算里挤不出给机械开门装置的三位数成本,这种创新本质上就是一场拿用户生命做赌注的豪赌。
你们可能不知道,就在事故前一天,工信部刚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白纸黑字要求“具备机械释放功能”。这份文件简直像为小米量身定制——全隐藏门把手断电即失效的设计,在行业内本就是少数派。大多数车企哪怕玩造型创新,也会保留最后的物理开门方案。
更讽刺的是,这已经是半年内第二起相似事故。3月安徽那辆爆燃的SU7,同样上演了“碰撞-断电-门锁死”的死亡循环。两次事故,同一个设计缺陷,整改方案却始终不见踪影。
某些粉丝还在评论区刷“又是友商搞鬼”、“驾驶员自己也酒驾”。但我要问:无论事故起因如何,难道车企不该为生命保留最后一道逃生通道吗?当救援人员用拳头砸、用石头撬都打不开那扇门时,所谓的智能设计就成了最冰冷的铁棺材。
看看现场照片吧:烧焦的车架上,那个光滑的门把手区域完好得令人心寒。它太精致、太未来感了,精致到忘记汽车最原始的使命是安全地把人从A点送到B点,而不是变成博眼球的科技展品。
雷军说“造车是小米最后的创业”。但如果连最基本的车门都做不好,这最后的创业会不会变成某些用户人生的终点?创新不该是牺牲安全的借口,科技更不能成为漠视生命的遮羞布。
现在工信部的新规即将落地,那些曾经吹嘘“全隐藏设计代表未来”的车企,是时候把车门打开了——无论是用电动按钮,还是最原始的机械把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