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关注我的人,都实现了财富自由!你还在等什么?赶紧加入我们,一起走向人生巅峰!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这话搁在人身上是这个理,搁在企业身上,那更是铁律。前脚还被夸成“国货之光”,后脚就可能因为一点岔子,摔个大跟头。这不,最近风头正劲的理想汽车,就结结实实地给大家上演了一出“冰与火之歌”,让人瞅着,心里五味杂陈。
要说这理想汽车尤其是那款号称“公路高铁”的MEGA,刚出来那会儿,那叫一个威风八面。造型独特得像个子弹头,空间大得能在里头打滚,各种黑科技堆满了,活脱脱就是中产家庭的梦中情车。可谁能想到,这梦做得正香呢,一盆冷水就兜头浇下来了。
10月23号晚上上海街头,一辆理想MEGA开着开着,自个儿就“热情”起来了,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好在车里的人跑得快,不然这后果真是不敢想。最后,这台几十万的车,硬生生烧成了一副黑漆漆的骨架,看着都让人心疼。这事儿一出,网上立马就炸了锅。你说这车吧,买的就是个安全,图的就是个放心。这倒好,开着开着还能“自燃”,这不成了揣着个定时炸弹上路了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边火还没灭利索,那边市场监管总局的召回公告就来了。从2025年11月7号开始,要召回一万多辆MEGA。再然后,公司内部的处理公告也漏了出来,说是因为“冷却液渗漏”和“下摆臂衬套异响”这两档子批量质量事故,一口气问责了18个员工,轻则取消年终奖和晋升,重则直接解除劳动合同。
嚯这阵仗可不小理想汽车的回应也挺光棍,承认报道属实,并且“真诚致歉”。态度是好的,可这事儿,光道歉就完了?一台车,从设计图纸到开下生产线,那得经过多少道工序,多少人把关?冷却液会漏,下摆臂会响,这可不是拧错一颗螺丝钉的小事,这是设计或者供应链上出了大问题。现在出了事,拿18个员工出来“祭天”,这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吗?这更像是一场危机公关,而不是一场刮骨疗毒的质量革命。
这就好比一个厨子炒出来的菜里有苍蝇,他不先去检查后厨的卫生,反手就把端菜的服务员给开了。你说这能管用吗?下回炒菜,没准里头还有别的玩意儿呢。消费者买的是你的车,信的是你这个品牌,不是冲着你家某个工程师来的。出了问题,整个品牌都得担责,而不是让几个倒霉蛋背锅了事。
说到底这可能就是速度与激情”的后遗症。这些年,咱们的新能源车企,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新车型下饺子一样往外推,技术名词一个比一个花哨,发布会开得比演唱会还热闹。销量数字噌噌往上涨,老板们个个意气风发。可这热闹背后,是不是有点太着急了?是不是为了抢市场、赶进度,就把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安全、品控,给稍稍往后放了放?
理想这次的跟头算是给所有狂奔的车企都提了个醒: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胯。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看的,更不是用来“玩火”的。任何时候,安全和质量,都得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消费者可以为你的情怀、你的设计、你的智能座舱买单,但绝不会为安全隐患买单。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不光是车圈有。你瞅瞅咱们身边的事儿,哪个不透着一股“卷”味儿和“燥”气?
就说那个山西忻州的小学吧,发给家长的联系卡上,赫然印着一栏:“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这话问的,多有水平!翻译过来不就是:“各位家长,都亮亮底牌吧,看看谁是‘王炸’,谁是‘对三’。以后学校有啥事儿,也好知道该找谁。”
这是办教育还是在摸底拉关系?学校本该是最纯粹的地方,现在倒好,还没开学呢,就开始盘算起家长兜里的“资源”了。这让那些普普通通、没啥“社会资源”的工薪阶层家长情何以堪?是不是孩子在学校就得低人一等?长此以往,孩子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拼爹”的江湖法则。这和理想汽车为了销量赶工期,本质上是不是一样的病根?都是太着急,太想走捷urut,忘了初心。
### 网友热议:
网友电车爱好者评论: “理想的态度还是可以的,发现问题就召回,还问责了员工,比那些死不承认的车企强多了。哪个品牌发展初期不出点问题?多给国货一点宽容和时间吧!”
博主回复 哥们儿你的心情我理解,谁不盼着咱自家的牌子好啊?“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话说得没错。可咱得拎得清,车这玩意儿,不是手机电脑,它事关人命。宽容可以有,但不能用在安全问题上。咱们的宽容,不能成为企业放松警惕的理由。今天漏个冷却液,明天响个下摆臂,后天呢?希望这次的“学费”能让理想真正“理想”起来,把安全刻进骨子里,而不是停留在公关稿里。
网友油车老司机评论: “早就说了,电车就是个半成品,技术不成熟。你看我这开了十年的老油车,除了费点油,啥毛病没有。还是传统的东西靠谱!”
博主回复 老铁你这话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了啊。新能源是大势所趋,技术在进步,这是事实。油车发展了一百多年,技术当然成熟。电车才几年?有点小毛病,在所难免。咱们不能因为它年轻,就全盘否定。关键看企业的态度,是捂着盖着,还是公开透明地解决。理想这次至少没藏着掖着。咱们消费者要做的,是擦亮眼睛,理性选择,同时用我们的声音,逼着这些“年轻人”快点长大、快点成熟。
网友职场打工人评论: “最倒霉的就是那18个员工,成了替罪羊。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最后让几个人扛,这不公平。大老板的决策失误,为啥要小兵来买单?”
博主回复 这位朋友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这事儿最让人觉得不是滋味的,就是这18个人。他们可能确实有责任,但把板子全打在他们身上,显然不合理。一个健康的 корпорати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应该是敢于担当,从上到下地反思。是研发流程有问题?是测试标准不够严?还是供应链管理出了纰漏?把这些根子上的问题挖出来,比开除几个员工重要得多。希望理想的管理层能明白,真正的“理想”,是建立一个能让每个人都敢于说“不”、敢于对质量负责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出了事就找人背锅的“甩锅大会”。
### 写在最后:
当一路狂奔的理想被一把火烧回现实,当教书育人的校园也开始明晃晃地盘算起“社会资源”,咱们这些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普通人,心里头是不是也该画个问号:这快节奏的时代,究竟把我们带向了何方?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信息来源:《手机报·早报丨连发两起质量事故 理想汽车18人被问责;坐高铁也能“包月”!涉及河南多个城市》河南手机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