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巴西工厂背后的“不容易”中国品牌出海如何破局?
2025年7月1日,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正式下线,成为拉美最大的电动车制造中心。然而,这一光鲜的成绩背后,是比亚迪长达十年的艰难破局之路。从被质疑“中国制造”的可靠性,到如今纯电市场份额超过92%,比亚迪的历程揭示了中国品牌出海的共性挑战与破局之道。
2014年比亚迪初入巴西时,当地消费者对电动车的认知还停留在“昂贵玩具”的阶段,且对中国品牌存在“低端”的偏见。为扭转这种印象,比亚迪采取了“高举高打”的策略。首先,比亚迪以高端产品开路,首款车型唐EV定价超过30万雷亚尔(约合中国售价的3倍),树立了技术标杆。其次,比亚迪通过体验营销,在圣保罗欧洲大道开设品牌旗舰店,为消费者提供深度试驾服务。此外,比亚迪还通过本土奖项背书,2023年海豚车型获评巴西“年度汽车”,2024年累计斩获36项行业大奖,逐步改变了当地消费者的刻板印象。
巴西政府对本土产业的保护一度成为比亚迪进入市场的“拦路虎”。2023年,巴西将新能源车进口关税提高至35%,比亚迪迅速调整战略。一方面,比亚迪加速本地化,2023年收购卡马萨里工业园,仅用15个月就实现了工厂首车下线,远超行业平均建设周期。另一方面,比亚迪通过政企协作,与巴西充电器生产商E-Wolf合作,共建充电网络以符合《国家新能源交通战略规划》的要求。此外,比亚迪还通过工厂直接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赢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
巴西员工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与中式高效管理存在冲突。比亚迪的解决方案是从“管理移植”到“本地共生”。首先,比亚迪实现了人才本地化,工厂70%的员工为巴西人,管理层中本地比例超过50%。其次,比亚迪调整了考勤与会议流程,保留了巴西的节日文化,例如狂欢节假期。此外,比亚迪还通过技术培训,派遣巴西员工赴中国学习,同时引入葡语版生产手册,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巴西的高温高湿气候对电动车电池性能提出了挑战。比亚迪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进。首先,比亚迪优化了电池热管理系统,确保电池在-10℃至45℃的全气候条件下都能正常使用。其次,比亚迪在萨尔瓦多设立了研发中心,开发耐腐蚀材料。此外,比亚迪还自建了滚装船队,例如“深圳号”单次运力可达9200辆,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定。
比亚迪巴西工厂的阶段性成功,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提供了三大经验。首先,比亚迪坚持长期主义,用7年时间铺垫市场,而非追求短期销量。其次,比亚迪构建了完整的生态服务体系,从卖车到建充电网、培训售后技师,全方位满足消费者需求。最后,比亚迪灵活应对,将政策风险转化为本地化的机遇。
比亚迪巴西工厂的下线仪式,既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在逆全球化的暗流中,中国品牌唯有以技术为矛、本地化为盾,方能真正“走进去”,而不仅仅是“漂过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