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车圈最魔幻的新闻,不是谁又发布了一款能把地球开裂的电车,也不是谁家CEO又在直播间里哭了,而是宝马。对,就是那个你以为浓眉大眼,永远西装革履的宝马,在北京的一个“玄学充电桩”——也就是4S店,直接表演了一个原地飞升。
这事儿特简单,也特复杂。简单来说,一家叫“宝信行”的宝马授权4S店,前脚还在热情洋溢地给车主推销一个叫“双保无忧”的大礼包,收了人家一万多块,后脚直接就人去楼空,大门一锁,贴上封条,深藏功与名。买了套餐的车主们,手里的合同瞬间变成了一张精美的厕纸,上面还印着宝马的logo。这就叫,信仰的代价。
复杂在哪?复杂在宝马中国的态度,那真是一套行云流水的太极拳,突出一个“与我无瓜”。他们先是发了个短信,假惺惺地说,“哎呀我们很遗憾,宝信行不干了,你们去百得利吧,我们都安排好了。”这话说得,跟安排后事一样体面。结果车主们真跑去百得利了,人家前台小哥白眼一翻:“我们只接原厂保养,你们那个‘双保无忧’是什么东西?自己买的野鸡套餐别来沾边。”
你看,这就是标准的“不装了,摊牌了”。如果说之前宝信行是把蛋糕端走了,那宝马中国这手操作,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车主留下。350多个车主,建了个维权群,每天在里面估计都在进行灵魂拷问:我当初是为什么信了宝马的邪?
这里就触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一个品牌玄学的问题。我作为一个开过几年所谓豪华品牌车的中年人,我太懂了。你买宝马,买的到底是什么?是那台机器吗?不全是。你买的是那个蓝天白云标,是你开出去别人都知道“哦这哥们混得还行”的那个社会认同感,是那个4S店里穿着制服的小姐姐给你端上来的那杯廉价咖啡。你买的是一个打包好的“精英体验服务”。
而这个“双保无忧”套餐,就是这个玄学服务包的PLUS版。它本质上是一种金融产品,是你和4S店之间的一场对赌。你赌它未来几年屹立不倒,它赌你给的预付款能解它的燃眉之急,甚至赌你还没用完它就先“成盒”了。现在看来,是4S店赌赢了,直接掀了桌子,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好。
宝马中国在这场大戏里扮演的角色,简直是典中典。它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修仙门派的掌门,山下的一个外门弟子(4S店)打着门派的旗号卖假药,卖完跑路了。受害者找上山门,掌门说:“哎呀,我们已经把他逐出师门了,你们去找别的外门弟子看看吧。” 结果别的弟子说:“师门只管我们卖正经丹药,他卖的“大力丸”我们可不管。” 这就问你气不气?太阳听了都得一个趔趄。
这套逻辑,简直是把消费者的信任当成压缩毛巾在用,需要的时候沾点水就膨胀起来,给你看我们品牌多牛逼,渠道多广;不需要的时候,一拧干,对不起,那是加盟商的个人行为,我们只有“监督和管理责任”,翻译过来就是“下次注意”。
律师说得好,宝马有“补充赔偿责任”。但这个“补充”就很灵性,跟我们公司年会上“阳光普照奖”一样,突出一个意思意思。对于车主来说,一万多的真金白银,换来一句“补充责任”,这简直比“道诡异仙”里的剧情还让人心乱。
我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因为现实比任何小说都更荒诞。一个世界级的汽车品牌,处理危机的方式,居然是把皮球踢得比专业球员还溜。他们的客服就像个AI,只会说“我们有相应处理流程”,但你永远不知道那个流程通向哪个次元。这是要把车主逼成雷电法王杨永信,自己动手,强制治疗。
说到底,这件事撕开了一个很多人不愿承认的真相:所谓的品牌授权,在关键时刻,就是一张纸。4S店和品牌方,本质上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关系。他们共同维护着品牌这个“金钟罩铁布衫”,让你觉得在这里消费绝对安全。可一旦其中一方决定自爆,这个金钟罩瞬间就变成了皇帝的新衣。
这事儿对整个汽车行业,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掀桌子式竞争的黑暗森林时代,是个巨大的警示。现在所有车企都在疯狂内卷,价格战打得三体人看了都得复活过来劝架。4S店的生存压力巨大无比,这种预付费套餐就是他们最后的挣扎,是最后的现金流。但这种挣扎,是以透支品牌信用为代价的。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不是去骂宝马,也不是去同情车主。而是要明白一个掀桌子时代的生存法则:永远不要为未来那些“花里胡哨”的承诺付费。什么延保套餐,什么终身保养,在4S店可能明天就变成水果摊的现实面前,都脆弱得像一张餐巾纸。
能过,就是能过。不能过,你手里的合同就是废纸。就这么简单。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双保无忧,只有自求多福。这才是成年人世界里唯一的真理。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